拍品說明: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青花篆書款
說明:道光時期的纏枝蓮紋賞瓶的器型與嘉慶時相近,但頸部較嘉慶器稍粗,球形腹稍扁,圈足足墻略厚,釉面上可見極細皮膚紋樣皺紋,在紋飾上留白較多,釉色相對較白,此器則具道光瓷器的典型特點。外壁滿繪青花紋飾,以弦紋分隔。口沿外飾海水紋及如意云頭紋,頸部飾蕉葉紋、回紋,肩部繪纏枝花卉和如意云頭紋。腹部以勾連纏枝蓮紋為主題圖案,近足處飾蓮瓣紋,足墻飾卷葉紋。層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制器考究,典雅雋秀。蕉葉紋使頸部愈顯修長優美,纏枝蓮卷葉繁復,花卉靜美雍容,青花發色純正妍麗,繪制用筆著意摹仿永宣器,點染鐵銹斑狀的觸點,繪畫工整嚴謹,用筆流暢自然,與乾隆時期制器相比亦毫不遜色,為道光朝青花的典范之作。
賞瓶因其外形俊秀、線條柔美、比例協調,深得清朝歷代君王的喜愛。其器形為雍正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而奉旨審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專用于賞賜功臣,賞瓶成了玉堂春瓶的專指代稱。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圓腹,圈足。乾隆后每朝相襲,名稱、器形及用途從未改變,延用至宣統時期,成為清代瓷器生產中的一個傳統器型。賞瓶的器型優美,適合于在器上繪制紋飾,賞瓶賜于功臣之后,此器將被放置于較為明顯的地方,便于臣子觀賞,感受皇恩。一般采用固定模式的紋飾,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著封建社會的意愿,希望時政“清廉”。
參閱:《清代瓷器鑒賞》,圖274,第2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