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琺瑯彩的彩料有“洋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學成份“硼”,琺瑯彩中有;琺瑯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黃色為氧化鐵,而琺瑯彩中黃色的成分是氧化銻; 琺瑯彩還有用康熙前沒見過的膠體金著色的金紅。上述化學成分分析說明了琺瑯彩是國外引 入的,文字上也有記載,宮中原名《瓷胎畫琺瑯》的檔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見琺瑯彩確是歐洲進口。因此也被稱為“洋彩”(與民國時期俗稱洋彩的新彩有本質(zhì)區(qū)別)。琺瑯彩瓷始于康熙,甚于雍乾。自乾隆以后,琺瑯彩技藝逐漸失傳,從其創(chuàng)燒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宮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
民國時期經(jīng)過民間藝人的不斷探索,琺瑯彩瓷工藝得以重生。經(jīng)過改良,民國的琺瑯彩瓷不僅保留了雍乾時期的純正艷麗,更結(jié)合文人瓷畫法,使琺瑯彩瓷愈加賞心悅目,其中最為出色的當屬葉震嘉所制瓷器。
此件瓷器背景墻體、欄桿及樹干枝葉均用琺瑯料填色,人物及其他部分選用粉彩填色,使整件器物色澤更加多樣,觀賞性也得以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