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款識(shí):“乾隆年制”款
此鼻煙壺是一件典型的清宮仿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是Hindhustan之音譯,在今日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東部,亦有“溫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譯名。后來乾隆皇帝按照藏語及回語發(fā)音,親自考證,確定譯作“痕都斯坦”。痕都斯坦之人精于治玉,其玉琢磨極薄,上嵌寳石、玻璃或描金花,造型亦較特殊,頗為清代宮廷所重,乾隆帝曾多次作詩贊譽(yù),紀(jì)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也有記載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鼻煙壺西番蓮紋樣十分醒目,西番蓮與寶相花一樣,都是受異國藝術(shù)影響形成的紋樣,寶相花紋吸收了來自印度的佛教裝飾藝術(shù),而西番蓮紋則吸收了西歐的紋飾藝術(shù),主要是洛可可藝術(shù)。此碧玉鼻煙壺,選用珍貴稀少的和田碧玉,色澤翠綠沉穩(wěn),局部略有黑斑,為和田碧玉的典型特征。壺體圓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足內(nèi)刻“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底款。白玉圓形蓋,上嵌珊瑚浮雕龍紋紐,下連牙匙。壺身外壁淺浮雕三層紋飾,上下兩層均為規(guī)整莨苕葉紋,中間主紋為纏枝西番蓮與菊花紋,花葉翻卷妖嬈,體現(xiàn)出濃郁的痕都斯坦玉器風(fēng)格。本品所雕花紋極其精細(xì)繁復(fù),卻絕無馬虎敗筆,且因布局得當(dāng),絲毫不顯窒悶,刀工爐火純青,花葉極富立體感,又不妨礙表現(xiàn)玉材本身美感。此瓶用料做工,都堪稱乾隆仿痕都斯坦玉中的精品之作。
局部圖
拓片
款識(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