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這件玉佩采用圓雕、浮雕等技法進行雕琢,技法繁復相得益彰,整體造型流暢自然,沆瀣一氣。通體潔白,腰部隱約顯出秋葵黃沁色,玉質精良,紋飾精美紛繁,飛龍舞鳳,祥云團簇展現出不一般的貴氣。底部落有款識“明道元年賜夏王李德明傳佩”采用暗刻勾勒,洋洋十二字雕刻在毫末片方上若非機緣巧合恐怕如今也不能將其真正的價值體現出來。
這塊玉佩原為臺灣影業大亨——聯邦影業投資創辦人之一的張陶然先生收藏,張陶然先生于上世紀50年代幾經輾轉從美國購得此玉,起初以為只是一件精美的宋代古玉收藏,其在賞玩中發現左下角有多處細細的劃線痕跡,起初以為是流傳過程中歲月的劃痕,后經反復觀察才驚人地發現那不是劃痕,而是雙勾刻字,并且是不足一平方厘米的空間里以雙線勾勒技法雕出12個字!此玉刻款之“明道元年賜夏王李德明傳佩”引發出一段重大歷史事件的浮出,被蒙元抹消的西夏王朝與北宋皇帝之間的臣民關系顯現的一絲端倪。
李德明,黨項族,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之父,實際上,李元昊建立的西夏江山從根本上基于李德明死前便打下基礎。李德明所在的黨項一族曾是我國歷史上輝煌一時的少數民族,后被蒙古大軍所滅。
有關于黨項一族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黨項是我國古代羌族中的一支,又稱黨項羌。南北朝末期,已活動于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
隋末唐初,黨項羌的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在“東距松州(今四川松潘北),西葉護(今新疆境),南舂桑、迷桑等羌(今青海南部),北吐谷渾(今青海北部)的廣大地區內,散居著大大小小無數個部落,著名的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大。
隋開皇四年(584)黨項羌有千余家歸附隋朝。次年,黨項拓跋部大首領拓跋寧叢率部落內遷到旭州(今甘肅慶陽境),被授予大將軍稱號。唐貞觀三年(629),黨項細封部首領細封步賴率部落附唐,貞觀九年(635),黨項拓跋部首領拓跋赤辭也率部落降唐,拓跋赤辭被封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
唐玄宗時期,迫于吐蕃的威脅,一支遷到夏州(今陜西靖邊境)的部落,被稱為平夏部。
宋朝建立以后,黨項李氏政權處在宋、遼兩大政權之間。太平興國七年(982),黨項政權內部因族權承襲問題發生矛盾難于解決,新任定難軍節度留后李繼捧于五月十八日(6月22日)朝見宋太宗時,向宋朝獻出所管轄的夏、銀等五州地。李繼捧族人也被召來京師居住。太宗對李繼捧重加賞賜,并晉升官職。
李繼捧歸附宋朝的行為致使黨項內部急劇分裂。李繼捧族弟李繼遷,時任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不愿內遷而留居銀州。召集弟繼沖和親信張浦商議對策,李繼遷等人采納了張浦的建議,率部落親屬數十人偽裝出逃,在夏州東北300里的地斤澤(今內蒙古鄂托克旗東北)駐扎,開始號召部族,抗宋自立。
在與宋朝的抗爭中,經過多次失敗,李繼遷總結失敗的教訓,認為自己“兵單力弱,勢不得安,遂即結遼以抗宋。李繼遷死后,其子李德明繼業,李德明深知黨項人勢單力薄,無力抵抗宋遼夾擊,遂采用“依遼惠宋”的對策,逐漸在遼宋的夾縫間左右逢源,爭取到了寶貴的生存空間,逐步壯大了實力。
在李德明主持族權的30年間宋、遼之間持續的拉鋸爭戰為李德明帶來了大量的惠益,《遼史》記載:“六月,贈繼遷尚書令,遣西上閣門使丁振吊慰。八月,德昭遣使來謝吊贈。二十二年三月,德昭遣使上繼遷遺留物。七月,封德昭為西平王。十月,遣使來謝封冊。二十三年,下宋青城,來告。二十五年,德昭母薨,遣使吊祭,起復。二十七年,承天皇太后崩,遣使報哀于夏。二十八年,遣使冊德昭為夏國王。”遼紀年統合二十八年為公元1010年,同比于宋朝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在《宋史·卷七》有所記述,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1年)“九月甲寅,宴射含芳園。丙辰,御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壬戌,幸元偓宮視疾。甲子,置諸陵齋宮。乙丑,放西州納質人。夏州趙德明奉表歸款。冬十月庚午,以趙德明為定難軍節度兼侍中,封西平王?!笨梢钥闯?,短短的六年時間宋、遼對其的態度愈加重視。
宋、遼競相拉攏李德明,《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卷》“大圣四年(公元1027年),遼主親將兵五十萬,以狩為言,來攻涼甸,德明帥眾逆拒,敗之。五年,遼復遣金吾衛上將軍蕭孝誠赍玉冊金印,冊為尚書令、大夏國王?!贝藭r的李德明已經具備了和宋、遼相抗的軍事力量,迫使遼方面承認西夏的獨立政權。宋方面也很快做出表態“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加純誠功臣。德明自歸順以來,每歲旦、圣節、冬至皆遣牙校來獻不絕。而每加恩賜官告,則又以襲衣五,金荔支帶、金花銀匣副之,銀沙鑼、盆、合千兩,錦彩千匹,金涂銀鞍勒馬一匹,副以纓、復,遣內臣就賜之。又遣閣門祗候賜冬服及頒《儀天具注歷》?!苯璞碚美畹旅髯詺w順以來的忠誠為名,進一步的向李德明示好表達誠意,希望能維持和平穩定的邊境關系,此時李德明也并未急于稱帝,而是繼續積蓄力量伺機而動。直到天圣六年李德明攻取甘州回鶻,自此打通河西走廊西夏版圖覆蓋整片今甘肅及內蒙西部,八年瓜州降于夏。九年十一月李德明去世。
值得注意的是宋史記載中就李德明去世的追念規格尤為隆重,《宋史·兇禮(三)》中記載“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敕:夏王趙德明薨,特輟朝三日,令司天監定舉哀掛服日辰。其日,乘輿至幕殿,服素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當御坐前跪,奏請皇帝為夏王趙德明薨舉哀,又奏請十五舉音,又奏請可止。文武百僚進名奉慰。告哀使、副已下朝見,首領并從人作兩班見。先首領見,兩拜后,班首奏圣躬萬福。又兩拜,隨拜萬歲。喝賜例物酒食,跪受。起,又兩拜,隨拜萬歲。喝"各祗候",退。從人儀同。是日,皇太后至幕殿,釋常服,白羅大袖、白羅大帶,舉哀如皇帝儀。其遣使致祭吊慰,如契丹。”根據這段記載可知,在李德明去世之前宋朝也已授封其為夏王,而且規格同皇帝儀,可見彼時北宋朝廷對李德明極為看重。
學界也是通過此段記述從而推斷出李德明受封夏王是在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五月。此次這塊玉佩款書“明道元年賜夏王李德明傳佩”,不僅是印證這段歷史直接物證同時也是反映宋、夏關系為數不多的珍貴歷史遺存,對認知宋與西夏的關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證,同時也是研究北宋宮廷玉器的標準器,是一件罕見的集歷史價值與文化收藏價值于一體的北宋玉器。
玉在我國古代本就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在社會中體現的政治、人文地位極高。古人將玉器視為與天地溝通的媒介,賦予其神性的象征,是上古時代神權統治的重要載體,以玉醴天地。歷代帝王更是將其看作上天授予其天子身份的信物,意味著帝王之氣、帝王之儀。為此歷代帝王煞費苦心,大肆在民間打探收集信息并采取各種措施,以防民間另見帝王之氣。北宋朝廷賜玉佩于李德明以此表達誠意,固而將帝王之氣同享,愿與其共分天下,足見仁宗皇帝的誠意與重視程度,故而授封的禮遇也當是帝王級別,僅次天子一等。
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遼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盤踞在河西走廊的西夏占據交通要道,這樣的格局之下西夏的態度舉足輕重,處理多邊關系促進邊境和平迫在眉睫。這塊小小的玉佩帶著北宋朝廷、仁宗皇帝殷切的期盼,蘊藏著彼時北宋朝廷和平外交的政治背景,而西夏玉器幾乎不見,顯得這件玉佩更加意義非凡。此件玉佩極盡精美,玉質潔白無瑕,細膩潤澤,整體的構造也是殫心竭慮、獨具匠心,不僅雕刻構圖上錯落有致將所繪紋飾的美表現到極致,其寓意也不乏一味,中國古人講究“凡物必有其意,凡意必使其吉”在紋飾相互的串聯下構成了層層耐人尋味的深刻含義。其紋飾的主體為出云龍,巨龍遒勁的身軀沖破層層祥云張揚在空中,旁邊側有一只瑞鳳,周邊稱有靈芝紋飾,相互勾連,寓意當下局勢風云際會,攜手并進可現龍鳳呈祥之態。
隨著一代梟雄的隕落,此件玉佩的下落可能關系到西夏王朝興衰的脈絡。目前可以提出兩點猜測。第一,此玉隨李德明入葬,黨項族雖然源自今青海東南部一代,但是隨著依附唐朝內遷逐步吸收了大量漢民族文化,喪葬制度也基本漢化,秉承漢文化講究視死如生的喪葬習俗,由此推斷此玉有可能隨李德明歸葬,而后被蒙古軍隊盜掘而出以至四處流落,但總體來說,既然此玉由北宋天子所賜“傳佩”之貴器,在李元昊未稱帝之前似乎更會保留佩戴此玉彰顯尊貴,隨李德明入葬的可能性相對較小。第二,由李元昊繼承,此玉佩是宋朝仁宗皇帝賜予黨項人的尊貴之物,款書也明確指出賜予傳佩,也相當于北宋朝廷承認西夏政權的授權,其子繼承當時李元昊并未稱帝,佩戴宋朝皇帝賞賜的貴重之玉也應是李元昊的榮耀和身份的象征,此玉的落款“傳佩”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佩戴者的權力承襲身份,也極有可能成為西夏王族的傳家寶而由夏王室傳承。
然而隨著蒙古軍隊橫掃中土,短暫的西夏王朝也隨之破滅,蒙古人忌憚西夏王朝的奮勇反抗加上懷恨成吉思汗死于與西夏的作戰中,在攻破西夏王朝后將整個黨項族夷族,盡數搗毀西夏史料,掘毀西夏王陵,此玉可能在蒙軍的劫掠或盜掘過程中被當做珍貴器物流入后來的元人手中,直到被張陶然先生自異鄉購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