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佛教流傳至中國可以追溯到漢代,在唐代逐漸興盛,于五代時期大放異彩,不僅在精神上給予人們深遠的影響,藝術上也同樣。五代時期中國佛教藝術開始多元化發展,不僅在雕刻技巧上有顯著提高,同時在造型上也融入了更豐富的元素,對后世佛教藝術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到了明代佛教藝術已經非常成熟了。這尊釋迦牟尼佛造像恢弘偉岸,很難想象是以木胎雕刻而成,更難想象它竟可以追溯到明代早期。沒有人知道數百年間到底能經歷些什么,但是它做到了。
此尊佛像結跏趺坐、施上品上生手印,身形寬厚壯碩;表層的彩漆已經斑駁,木胎本身也由于色素沉淀變得暗淡,身上還有些許傷疤;身披袈裟上身半裸,袈裟上的衣紋線條流暢,褶皺層次分明,可以感覺出自然的堆疊;面部飽滿,一雙寬大的耳朵垂在兩側,雙眼微睜、眼角上挑,鼻翼與眉骨圓滑、不再凸顯棱角,嘴巴在面部占比減少、人中深刻。具有非常明顯的漢地特征。
佛教長久以來興盛不衰與他勸導人們向善,完善自我、摒卻痛苦的正確指導思想緊密相關,但是佛造像等佛教藝術品作為象征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作為支柱承載著人們所經歷的苦難;使人們不止步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放棄生存的希望,并且時刻警醒人們要遵守佛法,這對于佛教發展來說也至關重要,看著這尊背負了人們數百年痛苦與希望的佛像不禁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