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清朝距我們并不遙遠,作為中國這片土地上最后一個封建帝國,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回憶。每每想起清朝,總能浮現出當時文武百官身著錦緞朝服,掛著華麗的朝珠,伴著莊嚴的鐘鼓聲上朝的情景。而這小小一盤朝珠之中蘊藏了森嚴的封建制度也書寫了一段段往事。
?
朝珠是清朝皇帝、朝臣及其妻室兒女著朝服時佩戴的重要飾物,形形色色的朝珠之中常見的多是由東珠、青金石、蜜蠟、珊瑚、綠松石、碧璽外、藍晶石、翡翠、瑪瑙、金珀、唬珀、伽楠香、菩提子、檀香、沈香木、椰子木、 硨磲、象牙、牛角等材料組成,其中以東珠最為珍貴,往往帝后才能佩戴。?
這盤朝珠表面看似是以珊瑚為主其實不然,扒開珊瑚珠衣赫然看見一顆顆珠滑圓潤、晶瑩飽滿的東珠藏匿其中構成108顆主珠。每隔27顆加入一顆與主體珠材質、顏色、大小不同的大珠,稱作“分珠”,俗稱“佛頭”, 左右兩側還需穿掛3串小珠,每串有小珠10粒,稱為“記念”,二者均選用青金石為材料,其色澤深沉艷麗,顏色他般無法擬,或比鶯歌更誘人,而如此顏色當屬皇家尊享。在位于頸后的那顆“佛頭”之下,緊貼一顆葫蘆形的“佛頭塔”,由佛頭塔穿綴絲絳,絲絳中部有“背云”,背云選用珊瑚為主料襯以銅胎鎏金鑲邊,絳末端垂一顆墜角。佩戴時這一串“背云”和墜角均從頸后垂于背后。?
珊瑚的紅艷襯以青金石的絢麗再配上金色的絲絳,這標準的皇家配色本該光華四射、輝耀日月,可在這盤朝珠上卻不見刺眼的光芒,這得益于工匠精巧的雙手和心思。顆顆晶瑩玲瓏的小珠在金線的穿引下編織成一件羽衣,如同星光散落夜空,交輝卻不奪目,靜謐卻不暗淡。不僅如此,就連小小的墜角都另有洞天,珍珠與珊瑚交錯匯聚成“卍”字標志,可見匠人工藝之巧奪天工,用心之細入毫末。?
匠人如此良苦用心終將得到見證,如同史料中記載的那樣“皇帝朝珠,謹按本朝定制,皇帝朝珠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紀念、背云大小墜珍寶雜飾各惟其宜,大典禮御之。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當鐘鼓鳴過五巡,著上華服,掛起這盤朝珠,象征著大典就要開始了。它伴著帝后俯瞰社稷江山,也許見證了國運興隆;也許見證了有鳳來儀;也許見證了天子萬壽……它承載著太多往昔的光輝,如今只等著有人可以再將它打開,細細品讀這一切屬于它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