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玉製香爐大約出現在唐宋,明清時達到頂峰,為宮廷必備之物。使用者通常在爐中放置點燃或未點燃的香料,其香氣由蓋部的透孔向外散放,繚繞迂回,滿堂清香,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在宮廷大殿之上所設置的香爐還有借助彌漫的香氣和繚繞的煙霧烘托皇帝的威嚴氣度,傳達君臨天下、無上至尊的意境之用。
此件熏爐為和田白玉雕刻而成,整料雕琢而成,體量磅礴大氣,想要雕出一件這樣大小的器物起碼需要10公斤的坯料,耗材十分之多。乾隆時期,雖玉路暢通,但經千山萬水自新疆運至北京,所耗人力物力亦十分巨大,且多為青玉、青白玉,能以如此之大白玉雕刻熏爐,實屬難得。
此件熏爐玉質滋潤,乳白凝煉,完美無瑕。設計古樸典雅,通體刻繪回紋,頗有青銅器一般肅穆的神韻,襯以棗紅色的木蓋、木托,深沉濃烈更舔幾分韻味。雕工精細,鏤刻出的線條粗細均勻,為乾隆皇帝慕古審美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