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款識:“停云館永鑒藏,徵仲”,“清香風滿枝竹垞”,“陶齋心賞”,“午橋尚書近得長洲文氏停云館故物洵稱幾案之珍品甲辰春石友獲觀并題”。
此件筆筒為明代高山坑頭牛角凍材質,石色烏黑油亮,包漿醇厚,側光照之通透晶瑩,此等石材自康熙時已鮮有大材。正是掏空一氣呵成,筒壁厚薄均勻。筆筒外壁采用剜刻浮雕技法,凹凸起伏如自然樹樁,癭孔鱗鱗渾樸遒勁,梅枝斜垂,繁花怒放,或俯或仰,相稱掩映,雕刻手法簡中顯精,樸中顯奇,屬不可多得的石雕文房佳器,且有朱彝尊、端方、沈石友題記,更顯珍貴。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參閱《中國美術家人名詞典》第1258頁)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詞人、學者。字錫鬯,號竹垞,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科博學鴻詞,以布衣授翰林院檢討,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試。后因疾未及畢其事而罷歸。其學識淵博,著述甚豐,其醫著有《食憲鴻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類,現有刊本行世。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字午橋,號陶齋,清末大臣,金石學家。滿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端方幼年時被過繼給伯父桂清為嗣子,1889年,28歲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因其工作勤勉,仕途也還算順利。1898年3月,在翁同龢與剛毅的保薦之下,端方第一次被光緒帝召見,由此獲得了年輕皇帝的青睞。戊戌變法中,朝廷下詔籌辦農工商總局,端方被任命為督辦。對當時"志大心切"的端方來說,這既是一個重大機遇,但同時也是一個厄運的開始。戊戌變法期間,端方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籌辦的部門當中,他曾一天連上三折,其工作熱情與效率,可見一斑。
沈石友(1858-1917),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硯,取石友別號,江蘇常熟人。咸豐八年(1858)八月十二日生,1917年逝世,享年60歲。平生所作以詩為多,間治古文,有《鳴堅石齋詩鈔》等刊行。(參閱《中國美術家人名詞典》4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