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楷書款
宣德時期,紅釉制品不僅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而且在品種上較之永樂紅釉瓷器更勝一籌,出現有寶石紅、祭紅、積紅、霽紅、醉紅、大紅、雞血紅、牛血紅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種。以色澤而論,宣德紅釉有深、略深、淺、淡四種。深者色為黑紅,猶如初凝的牛血,釉質肥厚,釉內氣泡較多。略深者色濃艷,并伴有隱約顯露的細小血絲狀與小斑點。淺者釉色分外勻凈,可與紅寶石的晶瑩相媲美。淡者呈現桃花般粉紅色,俗稱“桃花面”。宣德的紅釉器在口沿部位都有處然形成的一線白邊,俗稱“燈草口”,只是宣德紅釉瓷的白邊沒有永樂時期的白,略帶青灰色,因此也有稱之為“蝦背青”的。紅釉的積釉處顯現青灰色,最厚處氣泡密集,這是宣德紅釉的時代特征。紅釉是釉中銅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的呈色,這種高溫銅紅釉最早出現于唐代長沙窯,宋代鈞窯和元代景德鎮窯繼續燒制,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紅釉燒造技術達到成熟,燒出的銅紅釉鮮艷奪目,有“寶石紅”之稱。宣德紅釉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現象,如十棱洗及蓮瓣鹵壺均如此,紅白分明,別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