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瓶呈六方形,撇口,束頸,斜肩,直腹,腹下漸收,六方形足微外撇,足端寬平,內足墻陡直。胎體厚重,造型較大,通體以青花裝飾,青花發色淡雅清新,釉面腴潤光亮,釉色純正,足底露胎。此器成色穩定,光潤瑩澤,渾厚古樸之中見巧麗,偉岸之中見俊秀,器物端莊高雅,正是“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
撇口方直,取意自古銅尊彝的渾樸造型,制作規整而未見變形,工藝難度很大,其紋飾自上而下繁密鋪陳。主題紋樣采用什錦花卉來表現,以折肩紋分界線,上下兩部分互相呼應。輔助紋樣為連續回紋、朵花紋以及由藍地白花海浪紋組成的裝飾帶;貫耳上側繪花卉紋。乾隆御窯廠摹制貫耳瓶式樣以六方、倭角為常見,造型來源于清宮內府珍藏之宋官窯弦紋貫耳瓶。瓷瓶造型古樸,然一改常見的細碎繁密之纏枝蓮風格,予人耳目一新。雖曰人工,宛若天成,宋人意趣,盡在其中。若插飾寒梅碧桃,滿室清新。既具古韻,又添新意,堪稱珍品。
由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十二屏》之“倚塌觀雀”圖窺知,此式瓶應為清宮陳設花器。此圖中,美人坐榻床上,身后即擺置一官釉貫耳瓶,上插翠枝妍花,其狀甚茂,器底以鏤空木座套之。其瓶花之態恰合文人一貫之雅致要求,正如袁宏道在《瓶史 · 瓶花之宜》中所云:“大率插花,須要花與瓶稱,花高于瓶四五寸則可,如瓶高二尺,肚大下實者,花出瓶口二尺六七寸,須折斜冗花枝,鋪撒左右,覆瓶兩旁之半則雅。”雍正、乾隆二帝深諳花道,鐘情至深,讓宋明文人雅致的花事一直在宮里流傳,處處為范,由此貫耳瓶可證之一二也。
尤為值得指出的是,南京博物院珍藏一件青花花卉紋貫耳六棱尊,造型、尺寸、紋飾等與此器一模一樣,當同為官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