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此幅唐卡作品布局規整。中心部分的文殊菩薩呈三首八臂形象,頭戴天冠,面向端莊沉寂,坦胸露乳,佩戴瓔珞,披帛順肩繞臂而出,六臂伸向身體兩側,分執弩、斧、矢金剛杵等各式法器;右手叉腰,左手當胸持蓮莖,跏趺于蓮座。主尊四周環繞飛天,獅子,羅剎,臥鹿等形象。唐卡底部畫面由釋迦摩尼佛及協侍其左右的文殊菩薩(執慧劍)和普賢菩薩(執如意)構成,分別象征著佛法的智慧與真理。
該唐卡作品在設色、線條、圖案布局、衣著紋飾等方面與西藏阿里地區紅廟東壁北側主佛智慧菩薩(文殊菩薩)風格完全吻合一致,推斷為同時期古格王朝之作。(附參照圖),參見《西藏古格壁畫》,孫振華著,安徽美術出版社,1994年,p52。
古格王朝遺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區扎達縣城18公里外的一座300多米高的土山上,占地約18萬平方米,公元10世紀興起,他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壁畫、冶煉、制陶、紡織、木工、縫制、出版、雕塑、石刻等。公元15世紀,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古格?阿旺扎巴來到阿里地區托林寺,宏揚格魯教派,古格地區的佛教文化逐步得到發展。歷經一系列弘法活動之后,格魯派在阿已十分興盛,僧人達6千之眾。隨格魯教派的興旺,阿里的佛教繪畫的風格體系也成熟起來了。從15-17世紀近300年的時間里產生了大量的杰出壁畫和優秀唐卡。
然而到了公元17世紀,滅國之災降臨了古格,這一災難是由天主教與佛教的斗爭引起的。由于古格的僧侶勢力非常強大,有凌駕于王權之上的勢頭。1626年以來古格王赤?扎西扎巴德為了削弱其對自己統治的威協,積極發展天主教,率王室改信天主,對佛教徒進行迫害。格魯派僧人組織了多次有力的反抗,直至發展成武裝斗爭。促成大錯的是僧侶們求助于長期與古格為敵的拉達克人,結果給其以可乘之機,拉達克人大舉出兵入侵。古格王國在內亂外敵的圍困之下氣數已盡。1630年古格王被俘,古格覆滅。在此后的50余年拉達克人占領期間,阿里地區格魯派寺院處于任其生滅的荒廢狀態,整個阿里地區的佛教美術也自此走上了衰落。然而歷史將古格藝術史的光輝凝固在殘破的墻壁上,讓我們得以窺見令人驚贊的昔日輝煌。
伴隨古格壁畫同時產生的還有大量唐卡,300多年前存掛于寺院的大量唐卡,或隨其它財富被外敵掠去,或毀于戰火。數百年后藏于塔內和塑像之中的唐卡亦多被毀被盜。目前能見到的古格樣式唐卡主要是國外博物館的藏品,其中不乏完整清晰又工細精密的上乘之作。
此幅古格王朝時期的珍貴唐卡遺存,由早期援藏人員在當地偶得并妥善保存至今。此唐卡以傳統天然的礦物顏料繪制,歷經數百年,顏料與畫布早已融為一體,發散著歷史的久遠氣息,十分珍貴、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