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1643年作
綾本立軸。
款 識:癸未七月,王鐸。
印 鑒:王鐸之印、璚惢廬。
附屬作品:蕭平邊跋:筆走龍蛇,氣勢縱橫,此王鐸崇禎十六年五十二歲所書真跡也。展軸一讀,襟懷為之開。辛卯歲之尾,戈父蕭平識。(鈐印:蕭 、平)。
蕭平題簽條:王鐸草書真跡。蕭平(鈐印:蕭 、平)。
說 明:此作品經蕭平先生鑒定為真跡,并邊跋和題簽條。
蕭平(1942-),別屬平之、戈父。室名愛蓮居。祖籍揚州,生於重慶,現居南京。當代著名書畫鑒定家、史論家、書畫家。徐邦達入室弟子,致力於書畫鑒定,研究凡四十餘年,尤擅鑒定古代書畫及近現代“金陵畫派”書畫作品,在業界有極高的盛譽及話語權。
王 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癡仙道人、石樵、癡庵、癡庵道人、癡仙道人、東皋長、雷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雷道人、云嚴漫士、嵩淙道人、煙潭漁叟、雷塘漁隱、蘭臺外史等。河南孟津人。
明清之際傑出的書法大家,世稱“神筆王鐸”,與董其昌齊名,時有“南董北王”之稱。
天啟二年(1622)進士,累擢至禮部尚書。福王南京稱制,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大學士,擢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卒謚文安。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郁不樂。乾隆帝時,朝廷借敕編《四庫全書》之際,查毀其全部書刊,并將其列入《貳臣傳》。
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關,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尤擅書法,行草宗二王,正書師鍾繇,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流轉自如,力道千鈞,亦多自出胸臆。其行草作品,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后王(鐸)勝先王(羲之)”的看法。有《擬山園法帖》,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