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紹治,為越南末代王朝第三代皇帝“阮福旋”( 1807年6月16日-1847年4月10日)在位年號,其于1841年正月繼承大統,時已34歲,在位僅七年,相當于清道光21年到27年。紹治帝是明命帝的長子,父為阮圣祖,母為佐天仁皇后,廟號憲祖,謚號紹天隆運至善淳孝寬明睿斷文治武功圣哲章皇帝。紹治帝大力提倡忠孝節義,指出:“朕為天下主,教孝做忠,以教風化 。”祖母和父母去世后,他都分別服喪三年以為天下之楷模。為一守成之主,完全依照父皇的遺詔行事,禁止外國人在越南傳教,越南人禁止信外教違反則會被處死。治中越南國內較為太平,但國力已經大大跟不上國際形勢的發展。越南古稱交趾、安南,自漢朝以后的1000余年間,一直屬于中國封建王朝的管轄地,是我國的藩屬國。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設安南都護府,“安南”名稱由此而來。公元968年了部領建立了朝,國號為“大翟越國”,973年了部領被宋太祖冊封為安南郡王,與中國封建王朝建立“藩屬關系”。以后又經歷了前黎、李、陳、黎等朝代。1802年阮福映建立了阮朝,取國號為“南越”,第二年清朝政府(嘉慶八年)將安南國改為越南國,封阮福映為國王,越南由此而得名。越南與我國一直屬于宗藩關系(兩國以朝貢和冊封為核心的基本邦交模式)。其國王繼位,須經過我國的冊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每年須定期向我國進貢;我國負有幫助其維護統治秩序的責任。這種宗藩關系一直到1885年《中法新約》簽訂才告終結。此塊瓷板雖落的是越南年號款識,但從胎釉和青花用料以及畫風來看,無疑為我國景德鎮御窯廠之產物,紋飾為正面火珠云龍紋。瓷器上的正面龍紋,最早出現在明代嘉靖時期。因為龍首居中,左右對稱,如同正襟危坐,故又稱為“坐龍”, 這是龍紋中最尊貴的一種。這種正面龍紋,雙目與觀者對視,須發張揚,張口作怒吼狀,極度突出了莊嚴與威懾力,正是封建統治者本身形象的寫照。多用于皇帝御用之物的裝飾,且所見均為五爪龍紋。而此板的龍紋卻為四爪,正好說明越南國王的身份地位,雖為一國之君,但畢竟是我國的藩屬之國,所用龍紋不能和清朝皇帝一樣同為五爪龍紋。綜上所述,這塊瓷板很有可能是越南紹治帝繼位后,清朝道光皇帝冊封其皇位時,在景德鎮御窯廠定燒的一件賞賜用瓷。是見證中越兩國歷史關系的有力實證,國內各大博物館還未見同類器物的收藏,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