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局部有黑色沁斑。體橢圓形,兩側各有一半月形耳,底平,表面光素無紋。器物特征具有唐代工藝特征。
此種器形稱為杯,因左右兩邊有“耳”,一般俗稱“耳杯”,然而它在歷史的長河中又被賦予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學名,“羽觴”。觴(觴音如“商”)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其始見于戰國,興盛于西漢,終于唐代。除玉器外,漆器和料器也有類似的形制。自羽觴問世以來,觴既是羽觴的省略稱呼,同時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稱,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觴”,稱酒政為“觴政”。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相聚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修葺祭祀儀式后,舉行曲水流觴的游戲,四十二人飲酒詠詩,所作詩句結成了《蘭亭集》,王羲之為該集作《蘭亭集序》。從此曲水流觴,詠詩論文,飲酒賞景,歷經千年而盛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