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此帽頂以帶皮籽玉俏雕而成,主體為白玉質。鴛鴦身形橢圓,羽冠、頸部、翅膀、胸前、后尾均用陰刻線細細琢成,雙翼靈動,羽毛豐滿柔順。歷經愛撫,鴛鴦一側表示羽翼的陰線已有明顯的把玩痕跡。鴛鴦身軀交錯緊貼,一只張喙,似在述說;另一只回首凝望傾聽,以靜態定格反應出鴛鴦瞬時的動作,活潑自然。作者匠心獨運,將一側褐色玉皮俏雕成荷葉形,使單陰刻線飾葉脈,清晰流暢,將鴛鴦在水中嬉戲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無流水波浪紋的裝飾,卻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鴛鴦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忠貞的代表,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題材。
此帽頂是一件極為精美生動的藝術品,以一塊上好的籽料,巧妙的運用皮色,雕琢成為一幅立體的寫生圖,反映出金元時期游獵民族高超的玉雕水平。特別是對玉皮的設計把握是這時期的一個特色,同時也把俏雕工藝發展到了新的高度。該器雕琢時采用了鉆孔鏤空之法,帽頂底部為稍作修整的橢圓形,嵌于蓮瓣紋金質底座上。金座作覆蓮瓣狀,每片蓮瓣之中均飾紅色寶石,盡顯奢華,覆蓮瓣之下有幾個穿孔,應與另外配件溝通相連,金座上部還有四個金質小爪,用來固定上部的玉帽頂。蒙古鐵騎橫掃亞歐大陸,所到之處多施殺傷搶掠,但惟獨對工匠技師另行對待,俘虜后往往不加殺戮,而是遷移至中國內陸城市,為蒙古貴族制作戰爭器械或奢侈品,以滿足需求。
帽頂是元代產生的一種新制式產品,造型和紋飾極具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除了使用傳統的龍紋和春水秋山玉作帽頂圖樣,也使用鴛鴦臥蓮、鷺鷥荷葉、山水人物紋等裝飾。
2001年湖北明早期梁莊王墓發掘金帽頂6件(金鑲玉龍帽頂2件、金鑲寶石帽頂4件),而金鑲寶石帽頂與元成宗、元文宗畫像所繪帽頂一致,應為元代皇室之物。據此此類器物是“帽頂”而非“爐頂”便可成為定論。而它們出現在了明初藩王墓中,可能是由該藩王收藏。明初太祖基于政治考慮,于洪武元年(1368年)著手制定冕服制度,洪武三年易服色,恢復唐宋衣冠制度,蒙古人在冠上裝飾珠寶玉石帽頂的制度被廢除,后人逐漸淡忘其原始功能。降及明晚期,“以其可作鼎彝上嵌飾鈕也”,前代的帽頂再度受到世人的青睞,紛紛取之鑲嵌成爐頂。明萬歷時期的舉人沈德符在其所著的《萬歷野獲編》中記載,“近又珍玉帽頂,其大有至三寸,高有四寸者,價比三十年前加十倍……至貴者值數干錢。”可見明代時期帽頂的市場價值已經巨增,元代遺留帽頂必定供不應求,當時也出現了仿制品,所以我們應從玉雕工藝的角度仔細考量,加以區分辨別。
回首再看此件鑲金座白玉俏雕鴛鴦戲蓮紋帽頂,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至今仍璀璨生輝。而同類帶金座的器物在博物館里也是極少的,市場中更難覓其蹤,是同類器物之中的標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