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香醇——養生保健酒
發布日期:2012-10-30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借酒助藥以養生的傳統,北宋王懷隱等在《太平圣惠方·藥酒序》中言:“夫酒者古蘗之精,和養神氣,性唯剽悍,功甚變通,能宣利腸胃,善導引藥勢”。這說明古人對酒的養生功效和藥用價值是早有認知的。因酒“善導引藥勢”,古人就在釀酒的過程中加入中草藥成分,謂之“藥酒”。藥酒即是如今各類養生保健酒的統稱。
一提及藥酒,人們多半浮現出一個大大的玻璃瓶子擺在高高的櫥柜上,里面裝著半瓶金晃晃的液體和半瓶不知名的草藥——那是爸爸的寶貝,是禁止小孩們碰的。可好奇的孩子們還是經常掂著腳尖去張望瓶里的東西,不過最多也就認識些桔皮、人參、靈芝什么的,也有蛇、蝎子或海馬之類的東西,這時就足夠可以在小伙伴中炫耀一番了!
藥酒在中國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自釀藥酒的傳統,只不過因為地域性差異所泡的藥材各有千秋。如北方有鹿茸酒、虎骨酒、松根酒;南方有五加皮酒、茯苓酒;西南則有烏雞酒、枸杞酒等。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藥酒的歷史是可以追溯到殷商并一直綿延至今的。殷商時期有一種酒叫“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藥)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藥酒;漢代《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收載了西漢名醫淳于意的二十五個醫案,其中兩例便是以藥酒治病的醫案:一個是濟北王患“風蹶胸滿”病,服了淳于意配制的三石藥酒得到治愈,另一個是茁川有個王美人患難產,淳于意用莨菪酒治愈;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則載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可見早期藥酒是專用于治療疾病的。
隋唐時期是藥酒使用較為廣泛的時期,記載最豐富的數孫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藥酒方80余劑,涉及補益強身,內、外、婦科等幾個方面,這一時期藥酒的保健作用逐漸為人所重視。到了宋元時代釀酒業迅速發展,出現了較多養身延年,美容滋補的藥酒方劑。明清兩代醫藥學有了新的突破,藥酒工藝在整理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此時補益性藥酒大量涌現,在明萬歷年間龔廷賢所著的《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藥酒近40種,多數以補益為主,如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甕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藥酒。明代的吳旻《扶壽精方》載有藥酒方9首,以“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藥酒”等最為稱著。清代還有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明清兩代可謂是補益性藥酒的繁榮時期。這補益性藥酒也正是如今所說的養生保健酒。
雖說藥酒和保健酒并無本質上的差異,都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中草藥或其它營養成分,但新中國成立以后,實行標準化管理,藥酒與保健酒開始區分開來。保健酒主要用于調節生理機能,以滋補、養生、健體為目的,由食品生產企業生產;藥酒則用于治療疾病,有特定的醫療作用,由藥廠生產。步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對養生之道越來越重視,像藥酒、保健酒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養生品類自然倍受歡迎。于是乎各種品牌、名目繁多的藥酒、保健酒盡情發展,瘋涌上市,而這其中的質量卻參差不齊、魚龍混雜。面對鋪天蓋地的酒類廣告與隆重華美的酒盒包裝,人們卻已然失去了消費信心,轉而懷念起那循著古法手工釀制、簡單樸素的厚味綿醇。
北京中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組織白酒拍賣已頗具成就的基礎上又將于2012年秋拍率先向大家奉獻“養生保健酒專場”,集結六十余種建國至90年代初期,品牌認知度高、有影響力的藥酒、保健酒上拍。這些酒年份長遠,口感香醇,其中很多老品牌都早已成為歷史,如曾經赫赫有名的曾氏長壽長樂酒等。一些包含珍稀藥材的酒也早已絕產。其中部分酒品還帶有體現當時時代風貌的特殊包裝,宜飲宜藏。

2012秋拍 “養生保健酒及地方名酒專場”:三蛇蛤蚧酒
出廠日期:96年
度數:40度
容量:10000毫升
RMB:5,000-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