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帶板牽出的歷史
發布日期:2012-12-24
近日,一套將于中拍國際6月初拍賣會上參拍的估價上百萬的元代白玉云龍紋帶板在幾大拍賣公司沸沸揚揚的春拍預熱中占盡了風頭。
該套玉帶板形制特殊,由兩套“三臺”、六桃、兩輔弼、雙鉈尾、雙蹀躞構成。為和田白玉精制,共十八塊。兩套三臺的中心方、“雙鉈尾”、“雙蹀躞”均雙層鏤空云龍紋,龍成“S”形,鬃毛順風朝腦后,吻部較長,三爪,龍紋雕刻規整細致,四周鏤雕云紋,整體流暢舒展,玉質潤如蜂蜜低懸,溫若羊脂初割,線條亦恰到好處,多一分則膩,少一寸則蠢。當時應是精選整塊白玉細雕而成,極其費工費料。
此套帶板的形制、紋飾與南京汪興祖墓出土的“云龍紋金鑲玉帶”基本相同,后者由14件透雕云龍紋金鑲玉帶銙組成,每件帶銙都用一個金質底托鑲包。而此帶則無“金托”,玉帶銙也達18件,帶制更加完整。按古代制度及考古發現,純玉帶比金鑲玉帶的等級還要高。查閱汪興祖資料,知其乃明初武將,洪武元年,以都督兼右率府使身份,進攻樂安,攻克汴梁、洛陽等地。后跟隨徐達進攻德州、元大都。之后攻下永平、大同等地,任晉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僉事。后與傅友德進攻四川時候中飛石身亡,封東勝侯。無獨有偶,2001年在湖北鐘祥市梁莊王墓發現了一套帶板與此套帶板亦非常相似,其亦由18塊帶銙構成,只不過玉質為青白玉,略遜于此套帶板。梁莊王乃是仁宗皇帝朱高熾十子中的第九子,就級別而言乃屬親王,此套帶板的出現不由讓人猜測當年其主人的身份,保守估計也是親王級別。
但是,如果將此套帶板與梁莊王墓帶板同劃入明朝,與史書記載則有出入。明朝早期,帶銙數量還允許在16 - 25塊之間不等。但到洪武十五年便有了硬性規定。明張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條稱:“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臺,左右排3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鉈尾),有輔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這是臣僚所用的玉帶,總共20銙?;实塾駧?4銙。而此套帶板以及梁莊王墓出土的帶板均為18銙,說明它們并非明代當朝所制之物,而從工藝、造型看均為典型元代特征。這也令人想起梁莊王墓里出土的金帽頂6件,這些金鑲寶石帽頂與元成宗、元文宗畫像中所戴帽頂一致,為元代皇室之物當屬定論。而它們出現在藩王墓里,很可能是當年明定天下后,明太祖為籠絡人心,把從蒙古皇室貴族奪來的戰利品作為賞賜品獎賞給功臣。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作為“侯”的汪興祖與作為親王的梁莊王墓里會出現形制類似的玉帶板了。
由一套玉帶板,牽出一段歷史,這也許才是收藏的真正樂趣。
應當注意的是,圓桃帶銙尖端的朝向甚為重要。按明朝的制式,左右兩排圓桃,其尖端都朝向后腰。從正面觀看,3個尖朝左,3個尖朝右。圓桃帶銙尖端的朝向可以從帶板上面的圖案來判斷。有的藏品帶板中的圓桃,尖端朝上或朝下,也有的左右朝向混亂。這樣的帶板不是標準明制,恐系遼金等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或系后世仿品,仿制者不懂制式,憑空想象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