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成人欧美在线,国产一区二区57,国产超短裙丝袜在线观看,大量国产私密保健视频

微信小程序“中拍微拍”敬請關注


拍賣會時時有

微信搜索小程序“中拍微拍”,體驗線上拍賣會

關注公眾號全稱“北京中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輕松掌握公司拍賣動態!




中拍新聞
首頁 > 中拍資訊 > 中拍新聞
評嘉慶洋彩黃地開光端午五毒靈符圖膳碗一對
發布日期:2012-12-24

  

 

 中拍國際2011秋季拍賣會  嘉慶洋彩黃地開光端午五毒靈符圖膳碗一對

 

嘉慶一朝御窯生產狀況遠遜乾隆時期,無論燒造數量、質量和經費,與前朝相比均多有不同。其中經費一項尤為明顯,嘉慶四年時定為統以五千兩為率,較乾隆后期每年約用銀七千余兩少了近三分之一。依清宮檔案記載,嘉慶五年進瓷記錄為上色呈樣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裝桶尊瓶罐共一百五十九件;嘉慶十年則是上色呈樣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裝桶尊瓶罐共一百六十三件,與乾隆時期琢器燒造動輒過千的情況確實不能相提并論。因此,嘉慶御瓷燒造規模縮小,尤其琢器數量銳減,故《景德鎮陶錄》卷二有載:今上御極以來,詔崇節儉,每年陶器需用無多,而陶工益裕矣。又因嘉慶元年至三年之際,乾隆為太上皇,燒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據內務府嘉慶三年《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載,嘉慶三年發往江西燒造的官窯瓷器,尚須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慶款,如此獨特的燒造現象是明清御窯絕無僅有之事,亦恰好說明嘉慶御瓷與乾隆官窯淵源密切,斷不可截然區分。彼時工匠秉承前朝之造器精神,技術物料相同,故所出之物量雖少然其品質無異于乾隆后期,是為嘉慶官窯水平之最佳時期。這也決定嘉慶御窯所出多為守成循舊之作,少見創新開拓之品。


   
然而嘉慶皇帝其實也是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君主,同樣追求和向往雅致的生活,在清宮舊藏《嘉慶帝漢裝行樂圖》當中,嘉慶皇帝饒有興致地關注身邊的古物,欣賞著嬪妃們的花藝,而花器皆是青花纏枝小膽瓶和釉里紅馬掛瓶,式樣別致玲瓏,由此可見嘉慶皇帝對瓷器一項絕非陌生,或許興趣雖不及乾隆皇帝,但仍然具備相當的審美水平和喜好。因此嘉慶一朝窯業于守成之中亦見肇新,意趣之妙,品格之高不讓前朝,本品當為此史實的最佳之詮釋。

 

本品外壁以黃彩為地,勻凈妍麗,彩繪纏枝西番蓮紋,畫面雖繁密而不亂,花葉分布各有主次,婉轉舒展,頗見柔美之姿。筆意精美絕倫,彩料妍亮華麗,色彩搭配與轉換之妙處處可見。四面開光之內巧繪五毒之玩具形象,石榴花插于各式花瓶之中燦然綻放,枝上掛飾一個祥符或是大吉葫蘆,迎風飄逸,旁邊擺放著時節水果和糕點,或是酒壺,或是童子賽龍舟模具,節日氣息濃厚,昭示端午節的內涵。內壁口沿繪纏枝茶花和蓮花,以綠彩繪枝蔓,紅彩繪花卉,對比鮮明,內心繪石榴靈符圖,石榴枝干順應構圖的需要遒曲生姿,枝上同樣掛飾一個祥符,前有牡丹含苞吐萼,風姿綽約,與外壁主題紋飾相輝映。底署“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紅款,規整嚴謹,筆力遒勁。全器上下皆工致非凡,處處彰顯出清宮彩瓷無與倫比的華麗與尊貴。

 

本品屬于清宮洋彩開光式樣碗,肇始于乾隆八年之際,是御茶膳房專用,每年御窯廠皆承命燒造,嘉慶、道光二朝繼之。根據清宮造辦處檔案“江西”十二月初九日記載:

 

“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御用青花膳碗一件。傳旨:著交唐英焼造,其碗大小,厚薄,深淺,款式俱照此膳碗,外面俱燒五彩各色地杖,花樣各按時令分別吉祥花樣,碗內仍照外面花樣,俱要青花白地,年節用三羊開泰,上元節用五谷豐登,端陽節用艾葉靈符,七夕用鵲橋仙渡,萬壽用萬壽無疆,中秋節用丹桂飄香,九月九用重陽菊花之類,尋常賞花用萬花獻瑞,俱按時令分別花樣焼造,五彩要各色地杖,每十件地杖要一色,按節,每樣先焼造十件。欽此。


    
于乾隆九年五月初四日,司庫白世秀將唐英焼造得艾葉靈符膳碗十件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本品屬于清宮專為端午節而燒造的御用器皿,富具節令色彩。其畫風具有濃郁的西洋色彩,為典型的清宮洋彩器皿之一,無論在造型樣式、施彩描繪上,品格均不讓前朝,殊為可珍。其開光之內分別繪出民間傳說中的五毒,分別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進行驅兇納吉的祈禱。滿族人把端午節叫五月節,清宮更是非常重視,乾隆十八年曾有諭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掛五毒荷包。端午節當天,宮中要開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賞眾人喝雄黃酒,皇帝使用的是帶有“艾葉靈符”紋飾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櫻桃、茯苓等適時的鮮果。

 

 本品正是迎合嘉慶時期清宮御用之需而燒制,既是清宮習俗的反映,又是一例洋彩裝飾工藝的杰出珍品。洋彩正是十八世紀清宮與西洋文化交流互動而產生的藝術珍品,它是雍乾時期清宮對運用西洋繪畫技法描繪的彩瓷的正式名稱,乾隆朝《活計檔》、《陳設檔》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洋彩名稱最早出現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之《陶務述略碑記》: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微。該碑據實記載,憑此表明清宮洋彩至少在雍正晚期已被珠山御窯廠成功燒制。洋彩的繪畫設色妍麗繁縟,有別于傳統技法,更需要畫工高超的繪畫功底與豐富的經驗。唐英在乾隆八年奉諭編撰完成的《陶冶圖冊》第十七編圓琢洋采中曾作如此述:圓琢白器,五采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須素習繪事高手,將各種顏料研細調和,以白瓷片繪染燒試,必熟諳顏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細,熟中生巧,總以眼明、心細、手準為佳。所用顏料與法瑯色同,其調色之法有三:一用蕓香油,一用膠水,一用清水。蓋油色便于渲染,膠水所調便于搨抹,而清水之色則便于堆填也。洋彩瓷器的成熟與流行,使得西洋技法與西洋題材在清宮瓷器上得到完美結合,品格不凡,鑄就了中國陶瓷史上一段洋溢西洋氣息的佚麗篇章。

 

 身為兩朝榷陶使者的唐英強調洋彩的主要特征就是摹仿西洋,對繪畫者的要求非常嚴格,必須具有過硬的技術根基方可,并且需要對彩繪效果反復做試燒檢驗,把握著色彩變化、搭配的奧妙之處,強調指出洋彩與瓷胎畫琺瑯均使用相同的顏料。本品之紋飾與顏料運用技法諸多方面凸顯出典型洋彩之特征:一是繪畫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畫法,注重枝葉的明暗表現和花朵花瓣的立體層次;二是外壁多處使用洋彩特有的圓狀光點裝飾。

 

 本品極盡裝飾之能事,敷彩華麗,設色鮮艷,對比強烈奪目,繪制精致,富于變化,立體感極強,令人一見難忘。更為難得的是本品成對保存,傳承有序,為英國著名收藏放山居舊藏。放山居Fonthill House)位于英格蘭西南部的威爾特郡,毗鄰聞名遐邇的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至今已經有超過150年的歷史。這里原本是19世紀英國首富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一座鄉村私邸,莫里森家族一直將其作為藝術收藏品的陳列地。放山居所藏珍寶分別于1965年、1971年和2004年進行了3次專場拍賣,每一次都在全世界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上引起巨大轟動。本品即為2004年專場拍賣中的拍品之一,足見其珍罕程度。

 

 

 

放山居主人: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

 

放山居外景

 

放山居舊藏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