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成人欧美在线,国产一区二区57,国产超短裙丝袜在线观看,大量国产私密保健视频

微信小程序“中拍微拍”敬請關注


拍賣會時時有

微信搜索小程序“中拍微拍”,體驗線上拍賣會

關注公眾號全稱“北京中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輕松掌握公司拍賣動態!




中拍新聞
首頁 > 中拍資訊 > 中拍新聞
祥龍兆瑞——2012春拍龍文化專題
發布日期:2012-12-24

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代表最高祥瑞的神物。自遙遠的史前時代綿亙至今,他裹攜著無數美好的傳說與崇高的意象長存于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中。中華八千余年的文化興衰、文明更替中自始至今都不變的只有對龍的尊崇與膜拜。以龍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他與華夏民族文化的發祥和發展沒有須臾的分離。無論是深宮豪府還是市井田園,無論是宗教祭祀還是衣食住行,都深植著千變萬化、燦爛非常的“龍文化”。隨著歷史的演進,龍的形象也推陳納新,在各個時期展現出各自不同的風采:紅山時期的神秘深邃,商周時的古拙大雅、戰國的秀麗灑脫、秦漢的雄健豪放、隋唐的豐實圓潤、宋元的清秀細致、明清的繁復華麗……依形度勢、恒久綿延。

 

2012年是農歷壬辰龍年,這十二年一輪回的吉祥屬相勾起了我們對龍的無限遐思。王安時《龍賦》有言:“龍之為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能弱能強,能微能章”,光陰荏苒,時至今日,龍已不再如古時般神秘莫測,但是其由來以久的神瑞象征已深植于中華文化之中,深植于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中拍國際借2012龍年春拍之際特組“祥龍兆瑞——2012春拍龍文化專題”,專門組織征集了龍紋玉雕或龍紋瓷器等專題拍品,以龍紋題材藏品為載體,借以展示和陳說中國各代龍文化特征,與君共享藏龍的雅趣,品味深邃的中華龍文化。

 

       新石器時期的龍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將生活中能見到的動物形象進行變異與再創造,成為后世“龍”的雛形,如紅山文化出土的“C形龍”與“玉豬龍”。

    “C形龍”整體呈C形,龍首長,似馬頭,吻部前伸,略往上翹,無耳,長角(長鬣)后披,眼睛突起似鳳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稱菱形眼,整體渾圓,光素無紋,只有點綴的網紋。“玉豬龍”身體卷曲,首尾相連,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面部以陰刻表現眼圈、皺紋。這兩者形制皆厚實、古樸、粗獷,是新石器時期的重要風格特征。

 

 

紅山文化“C”形玉龍   長6.8cm  (展示交流品)

  

 

 

紅山文化玉豬龍  (展示交流品)

 

 

 商周時期的龍

 

從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是龍的演變期,此期龍紋主要裝飾在玉器、青銅器皿中,有夔龍、蟠龍、螭龍、虬龍等不同種類。其共同的時代特征是:眼多為“臣”字眼,或菱形眼和圓形眼;張口露齒,腦后緊貼頸部有倒伏狀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還長出嵴齒;身體滿飾單鉤,雙鉤或陽線的云雷紋、方菱紋或重環紋。整體呈現出神秘、威嚴、莊重的氣勢,彌散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氛圍。

 

 

      春秋、戰國時期的龍

 

    春秋戰國時期龍紋瑰麗多姿,裝飾中多有描繪龍舟、龍車等神人御龍出行時的生動形象。春秋時的龍已不見“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現云形耳;

    戰國龍形態多姿,有“弓”形、“S”形、雙“S”形等,龍頭小、張嘴、上唇翹、下唇內卷、無齒,龍體裝飾以谷紋為主。此期龍造型剛勁秀美,騰光耀彩,具有極強的動感。

      

       戰國  勾連云紋龍形佩   長8.5cm  (展示交流品)

 

     秦漢時期的龍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這時的龍也變得神光異彩。龍多杏仁形眼,身似四足獸形或隨器體而變;龍頭似馬頭,額頭凸出一尖角,腦后有云形耳和飄帶形長角;龍口大張,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魚尾形,有的口露利牙,個別的還吐舌;玉器中龍紋多以透雕結合細陰線刻的技法來表現。

 

 

秦 青玉龍形佩 尺寸:長11cm    (展示交流品)

    此龍形玉佩青中微泛白,呈扁平狀。雕刻古拙無華。玉佩通體飾有色連云紋,紋飾繁而不亂。螭龍曲身回首,龍首下探,回視尾部。吻部略呈橢圓,口微張且翹。龍爪與龍尾刀工轉折流暢,尾部微揚。龍首頂部鉆有一小孔可供系佩。整體造型威猛強悍,雖抽象變形,但不失豪放之格,頗有先秦強風。 

 

 

 

      漢 望子成龍玉佩一對  長5.1cm   (展示交流品)

 

     玉呈青白色,龍體呈“S”型,龍身細而流暢,周身遍飾網格紋和陰線紋,細密而規矩。龍頭較大,獨角,圓眼,龍嘴微張,頭部上揚。大龍懷抱小龍,有蒼龍教子之意,也是這對玉龍佩相較其它同種龍佩的特別之處,尤其成對出現更為難得。 

 

 

隋唐五代時期的龍

 

 隋唐時期,龍紋發展成熟,唐代“以肥為美”,五代延續其基本樣式。龍作獸狀,身體粗獷,網狀魚鱗紋;頭上有分叉鹿角、云形耳和毛發,頸細而長,丹鳳眼,口張,上下顎長,嘴尖;四肢粗狀有力,足為三爪。龍的周圍通常襯以火焰珠紋、海水波濤、流云紋以及團花、串枝、卷草、山石圖案等,體現出生動寫實,富麗華美的時代風貌。

 

 

   銀鎏金飛龍擺件  尺寸:高22.5cm 長16cm 重289.5g  (2012春拍雜項拍品)

飛龍造型威猛,前爪堅實著地,后身高高騰起,形似穿游云空之勢。通體鎏金厚重,光澤奪目。

 

 

     遼宋金時期的龍

 

    遼宋金時期流行一種“魚化龍”題材,龍首魚身,側有雙翼,寓意金榜題名、高升昌盛,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北宋文人畫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敘圖畫各意”中提出著名的“三停九似”之說,即:“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充份表明此時龍已步入規范化的軌道,形體變化已成格局:龍身以魚鱗紋代替網狀紋;獸體固定成蛇體;鋒利的鷹爪取代了過去的獸爪或馬蹄爪;足上肘毛長而卷曲,改變以前短、少、無的情況。

 

 

 

 

       宋 白玉云龍紋佩    尺寸:7.8*4.5cm (2012春拍玉器拍品

 
 

 

 宋 琥珀雕云龍趕珠紋把件  尺寸:長7.5cm    (2012春拍玉器拍品

 

    元代的龍 

    元代陶瓷中常見龍紋裝飾,龍體為彎曲的長蛇狀,細頸肥身,龍頭較宋代細小,無頭毛;上下顎較長,分張口合口,下唇上翹,長出一小塊似如意頭狀;張口多伸舌,舌小如戟狀;四肢細而顎力,肌肉隆起,顯得顎骨有肉,爪長而微內彎。

 

    明代的龍 

    明清兩代的龍紋意在政治,強調端莊、威嚴、雄偉之感,不再有元龍清新飄逸的神韻。明代的寫實龍紋大多雄健有力,細脖、小頭、龍發多從兩角前聳,呈怒發沖冠狀;龍爪多呈五指風車狀。明代北京皇宮“九龍壁浮雕”中大龍弓身弩背、瞠目張頷、威風凜然,堪稱最完美的龍形象。

 

 

        明  白玉龍紋帶板   尺寸:6.9*4.5cm    (2012春拍玉器拍品)

明 萬歷青花龍紋獸耳四足爐  高10.5cm (2012年春拍瓷器拍品

     清代的龍

    清代龍紋較明代蒼老,更具力量感和威懾之氣。龍發披散,雙角粗壯如松枝,一對蝦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鋸齒狀,兩條龍須下垂,額下長滿胡須,足伸展為四爪或五爪,尾端分出許多尖叉。到清嘉慶以后,龍紋形象弛豫,缺乏飛騰活躍之勢,與康熙、乾隆年間相形見絀。

    

    清 銅胎掐絲琺瑯盒(帶底座)長14.3cm寬10.3cm高5.3 cm  (2012春拍雜項拍品

  

 

清道光 青花云龍紋瓷板 徑30cm  (2012春拍瓷器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