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拍國際2014秋拍玉器欣賞
發布日期:2014-11-10
中拍國際2014年秋季拍賣會將于12月1日至3日在北京鵬潤國際大酒店地下一層舉行。本次拍賣包含元明清瓷器、玉器、銅爐佛像、文玩、唐卡、古典家俱等眾門類。以下為玉器精品欣賞:

明 饕餮紋嵌寶石雙耳玉爐
高8.5 cm
RMB:600,000-800,000
說明:玉制香爐大約出現在唐宋,在明清時達到頂峰,在宮廷、官員家中常見。使用者通常在爐中放置點燃或未點燃的香料,其香氣由蓋部的透孔向外散放,繚繞迂回,滿堂清香,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在宮廷大殿之上所設置的香爐還有借助彌漫的香氣和繚繞的煙霧烘托皇帝的威嚴氣度,傳達君臨天下、無上至尊的意境之用。此饕餮紋玉爐分爐身與爐蓋兩部分,子母銜口。爐身為和田籽玉,玉質油潤細膩,端莊沉穩。底部三乳足,腹部仿青銅器之饕餮紋飾,雕工精湛。爐身包漿自然,煙沁色入里,可見傳世已久。爐蓋為銅鎏金嵌寶石而成,穹隆頂,寶珠形鈕,蓋面以細金絲累出花卉紋為地。其上由珊瑚、青金石、綠松石等鑲嵌成饕餮紋飾,古樸而雅致。盒蓋累絲細膩,紋飾清晰,圖案精美,制作工細,充分反映了明代花絲鑲嵌工藝的藝術風格和技術水平之高超。此香爐造型富麗端莊,選材考究,用料大氣,應為明代宮廷御用陳設之器,極為珍貴。

清 大清乾隆描金款碧玉仿古龍紋匜(澳大利亞回流)
高14.5 cm
RMB:450,000-550,000
此件碧玉匜是仿古銅器的龍紋匜,玉質的墨綠色很自然的呈現著青銅銹斑的色澤,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古銅器匜造型,以翔龍為鋬,器身減地陽文形成龍紋飾。下部為瑞獸底座,瑞獸表情莊重威嚴,匍匐狀,頗具動感與力量感。器底施:“大清乾隆”四字描金款。整體造型古樸,富有動感張力,是一件難得的造辦處精品。清代養心殿造辦處“玉作”制造的范圍以玉為主,同時包括一切需要砣工制造的物料,如瑪瑙、碧璽、翡翠等。當時的許多城市也有玉匠,如蘇州、揚州和回部地區均是高手集中地。乾隆時期揚州市場上曾出現大量玲瓏剔透的玉器。當時的監政和織造把這種玉器作貢品,遭到乾隆皇帝的申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十四日,曾有一道諭旨給揚州監政和蘇州織造,大意是說此后務須嚴行禁止不準再鏤雕這類玉器。因為凡是容器,鏤空之后沒什么用處,即使不是容器,通體玲瓏則玉質的美完全消失了。這道諭旨很切中當時玉器制造的時病。這里所介紹的碧玉觥是養心殿造辦處造的所謂杜奇歸樸的器物,是屬于糾正時病的器物。

清 白玉饕餮紋香囊
高6.8 cm
RMB:120,000-150,000
此香囊為上等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蓋身子母口相合,玉質潔白,手感溫和。腹部雕刻饕餮紋,并有蕉葉和蓮瓣紋裝飾。香囊兩側穿繩,為蓮子形象,手感滑潤,可佩戴亦可把玩。古代名流官宦之家好以“侍女焚香,聊自煎茶”為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便有詩云:“欲知白日飛升法,盡在焚香聽雨中。”寧神靜氣焚檀香,讓思緒飛揚,乃是東方人特有的妙趣,然焚香聽禪需情境相合,不可時時如愿,而將香料置于囊中,隨身佩戴即可時時享受此般美事了!古有君子比德如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以玉象征君子“仁、義、智、勇、潔”必備五德。故《禮記》所言“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歷朝歷代文人雅士,巨商富賈,皇宮貴族無不以佩玉為吉。此玉制香囊則兼具佩戴與實用的雙重含義。
清 白玉喜上眉梢墨床
13*4.2*1 cm
RMB:50,000-80,000
以和田白玉精雕而成,玉肉白潤細膩。整體為幾形,上雕刻梅枝,朵朵梅花盛開,喜鵲登枝,取“喜上眉梢”之意。墨床亦稱墨架、墨臺,為古人揮毫用墨之暇,臨時置放墨錠的文房用具。墨錠研磨后沾滿墨汁,容易沾染他物,故制墨床以置墨。墨床以墨定形,通常寬不過二指,長不過三寸。但此件形體較大,除卻實用之外,還有把玩及觀賞功能。墨床造型多案架形、座托形、書卷形、博古架形,或曲折,或簡練,多為木、玉、瓷所制。墨床產生的具體年代已難考訂,文獻亦鮮有記載。宋初蘇易簡的《文房四譜》所述僅限筆、墨、紙、硯。南宋末年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將文房用品列為10項,無墨床。成書于明初的《格古要論》又將文房用具分為13類,也無墨床。到了明末屠隆的《考盤余事》一書,列出的文房器物已發展到45種之多,且功能明確,已有了筆擱、筆床、筆船、墨匣、糊斗、腕枕,但也無墨床。直到清代墨床才始見于記載,并從乾隆朝開始廣泛流行和大量使用,且逐漸從單純的承墨用具發展到可供賞玩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