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珍稀唐卡藝術賞析
發布日期:2014-11-04
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托林鎮古格王朝遺址
遙遠的回聲——古格王朝珍稀唐卡藝術賞析
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札達札布讓區象泉河畔,曾經有過一個神秘的王國——古格王國。公元846年,吐蕃王朝第九代贊普朗達瑪因滅佛政策而遭殺害,強大的吐蕃王朝因此分崩離析。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貢率親信沿雅魯藏布江溯江而上,來到阿里,并于十世紀中葉建立了古格王國。古格王國興建寺廟,弘揚佛法,復興佛教,開創了聞名遐邇的古格藝術。然而有著七百年燦爛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卻因鄰族的入侵而滅亡,只留下少量珍貴的壁畫、唐卡和塑像向后人述說著它曾經的輝煌。
此次拍賣的老唐卡中就有一批古格王朝時期的珍貴遺存,它們由早期援藏人員在當地偶得并妥善保存至今。此批唐卡以藏傳佛教顯密二宗的各類佛、菩薩、金剛、護法為題材,尺幅分橫幅、巨幅、常規三種形式,材質有皮唐卡和布唐卡兩類,全部使用傳統天然的礦物顏料繪制,歷經數百年依舊鮮亮如新。古格王朝雄距西藏七百年,此批唐卡的年代也大抵貫穿其始末。
古格王朝地處西部邊陲的阿里地區,與印度、尼泊爾等鄰國交往密切,因而古格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風格,這在早期的古格壁畫和唐卡上表現尤為明顯。

參照圖一:古格壁畫上的菩薩(《西藏古格壁畫》安徽美術出版社1989年8月第22頁)

本次拍賣的唐卡《菩薩四尊》局部圖
(參照圖一為古格壁畫上的菩薩形象,菩薩高鼻,深眼,腹部肌肉寫實是典型的犍陀羅風格,本次拍賣的唐卡中菩薩也表現出肌肉的線條感和鼻翼豐滿,眼眉深邃的特征。)

參照圖二:古格壁畫上的菩薩面部圖(《西藏古格壁畫》安徽美術出版社1989年8月第32頁)

本次拍賣的唐卡《金剛護法五尊》中菩薩面部圖
(參照圖二與本次拍賣唐卡中菩薩面部圖相比較,風格明顯一致,均表現為線條粗獷、樸質,眉眼狹長,鼻頭豐滿呈鉤狀。)
此外,古格佛教藝術還與西夏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吐蕃王朝崩潰,衛藏僧俗紛紛逃離,部分人來到黨項人聚居的多康地區傳播佛教,深刻地影響了西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從遺留下來的古格和西夏壁畫、唐卡上看,都是大面積的運用紅色,其間摻雜著黃色、藍色、綠色和白色,以暖色為主,以單色、濃色填彩,而在15世紀至16世紀以后的唐卡創作中逐漸出現淡色系,漬染,以及多人物排列表現出的空間立體感。在人物造型與服飾上,古格與西夏的菩薩發髻都是作圓柱式在腦后上綰,并用珠寶稍作裝飾,后世卻以圓錐的方式,在正頂上結起;菩薩所佩帶的寶冠,也不是后世的五葉大冠,而是簡單的以細小的三角形,作三葉的形式,佩帶于額前。

本次拍賣的唐卡《菩薩四尊》
(唐卡中顏色的運用,圓柱形的發髻與三葉冠飾都是古格與西夏壁畫、唐卡的特征。)
這些歷經數百年滄桑依舊在世的唐卡,即使在歷史的歲月中逐漸暗淡,但當我們站在他們前面的時候,仍然為之驚艷,這些畫面傳達出的原始、質樸與虔誠讓我們心生敬畏,如癡如醉。鑒于此批唐卡的稀有性和珍貴性,尚無可參照比擬的市場價格,故本場唐卡全部以無底價形式上拍,將定價權完全交托于市場本身。有寶至此,有緣者自當珍之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