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唐代歸屬定州,故稱定窯。至宋代有較大發展,以燒白釉瓷器為主,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諸種,風格典雅。原為民窯,北宋后期專燒宮廷用瓷。乾隆皇帝對定窯極為推崇,他在《詠定窯盤子》里頭說“穆若精神足,郁然花葉扶。和闐玉易琢,獲此卻難乎。”感嘆定窯之美及之難求,又賦《詠定窯碗》曰:“至今珍玉潤,入夜擬珠光。”將定窯喻為美玉、珍珠,足見定窯之魅力無窮。本場將呈現六件定窯精品,其中以一件“定窯黑釉花口匜”最為珍罕!
定窯黑釉花口匜
高7.5cm,口徑25cm
說明: 匜敞口微撇,呈六瓣蓮花狀,斜腹內收,淺圈足。盞口一側出沿,拱形扳成柄,光素無紋。通體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濃郁深沉,近足露胎,可見堅質細膩的潔白胎骨。釉色屬黑釉中最美發色,成色穩定、深邃。觀其釉色內部閃爍如星空,結晶深黃褐色,遠觀不顯山露水,深藏黑釉之中,胎壁薄而堅至,釉不及底,足平切,刀口利落不拖泥帶水,為宋代黑定典型特征。宋定窯以白瓷著稱,但也燒造高質量的黑釉瓷器,稱為“黑定”,又稱“兔毛花”。黑定胎與白瓷胎一樣,均為白胎。《格古要論》云:“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于白定。”黑定瓷自古便是十分珍貴的品種,價值也在白定之上,完整傳世者更少,除各大博物館館藏之外,世面所見寥寥無幾,更推升了它的價值。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中,一件“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盌”以1314萬元的價格成交,這還是早年的價格,放到如今幾乎可媲美2014年香港蘇富比1.16億成交的“北宋定窯劃花八棱大盌”。此后多年也很少有見到宋代黑定瓷的拍賣記錄。
定窯醬釉六出印花花卉紋碗
口徑23.3cm高7.8cm
碗底圖
說明: 明張應文《清秘藏》:“定窯有光素凸花二種,以白色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淚痕者佳,間有紫色、黑色者,不甚珍也。”文中所說紫色、黑色就是定窯燒制的醬釉和黑釉瓷,又稱作紫定與黑定。然而,紫定、黑定在宋代定窯產品中占很少的比例,完整的傳世品更為稀少,因此才顯得格外珍貴。本品即為定窯醬釉印花碗,碗敞口,斜腹,圈足。外壁光素,底為平足露胎,胎質潔白細膩。碗口包銀扣,內壁以六條出筋為界,每界各印纏枝花卉紋一束,碗心亦有一束,印花紋飾極其精美,布局對稱,層次分明。本品器型古樸雅致,胎質細膩、致密,釉質厚而瑩潤,為難得之傳世精品。
定窯白釉龍紋盤(南定)
高3cm口徑20cm
來源:海外回流
局部圖
盤底圖
說明: 宋代定窯有“北定窯”和“南定窯”之分,古書中亦曾有“色有竹絲刷紋者曰北定窯,南定窯有花者出南渡后”的記載。所謂“北定窯”,指的是在河北曲陽縣定州窯燒制的白瓷,而“南定窯”則指南宋以后在江西景德鎮燒制的仿定白瓷,本品即為一例。盤為淺式,敞口,小圈足,足墻較窄,內壁斜削,整體線條勻稱秀美。通體施宋金定窯典型的象牙白色釉,瑩潤柔和。內壁刻一周回紋,盤心模印龍紋和海水波紋,線條流暢,頗有氣勢。此盤造型雋秀,線條干凈利落,紋飾刻劃簡練生動,為南宋定窯之珍品。《宋史》中記載“牙魚、飛魚、奇巧飛動若龍形者”,“平民毋得為之”,此等“若龍形者”的龍紋樣應已被納入以龍為中心的皇權形象,平民百姓不得使用。本品路份之高、等級之貴不言而喻。
定窯白釉刻花紋大盤
高4cm,口徑27.6cm
局部圖
盤底圖
說明: 盤為圓形,敞口,折沿,腰部圓折,下承小圈足。通體施象牙白釉,釉色溫潤。盤內以刻花技法飾纏枝蓮紋,蓮花飽滿,葉卷花舒,宛如一派夏夜荷塘。刻花技法嫻熟利落,線條流暢連貫,一氣呵成,非熟練良工難以達成。此件定窯盤胎體堅致,釉水瑩潤,紋飾繁密,實為宋金定窯之美品。
定窯白釉洞石花卉紋花口盤
高2.0cm,口徑22.5cm
局部圖
盤底圖
說明: 定窯燒造白瓷始于唐代,到了宋代其白瓷就顯赫于天下,那是因其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越品越是悅目悅心,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贊譽。本品器型大而規整,敞口,折沿呈花口狀,淺腹,圈足。全身施白釉,釉色瑩潤,釉面光可鑒影。通體纏枝花卉紋印刻,折沿上一圈卷草紋,腹壁一周纏枝蓮紋,盤心纏枝牡丹洞石紋。花朵盛開,枝葉茂盛,圖案精致,立體感強烈,把牡丹的雍容華貴表現得淋漓盡致。本品紋飾繁縟,層次分明,線條流暢,紋飾清晰,充分顯示出定窯作品的最高水平,此大雅之器也。
定窯白釉雙獅輔首長頸瓶 高16.5cm
局部圖
瓶底圖
說明: 瓶口微侈,長直頸,扁圓腹,下承圈足。頸部飾有弦紋,左右貼塑獅首耳,獅首雕刻精細,怒眉圓睛,大嘴獠牙,鬃毛狂舞,氣勢威猛。瓶內外施釉,釉色乳白,勻凈純粹,釉汁玉質感強,淚痕及竹絲刷痕明顯,獅首耳積釉處閃青黃,具備元代定窯的典型特征。本品瓶形巧拙,敦厚端莊,頗具道骨仙氣,令人賞心悅目,陳設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