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龍泉窯刻花帶蓋梅瓶。龍泉窯屬南方青瓷代表性之大窯系,有著“質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深受海內外民眾喜愛,宋元時期就大量出口。我們在以往的工作中也時常經手龍泉窯精品拍賣。但如此件帶有濃重宮廷風范而又顯然不屬于景德鎮御窯廠出品的龍泉青瓷梅瓶卻從未遇見過。此瓶直口,豐肩,弧腹下收,近足端外撇,通體施青釉,寶珠形蓋鈕,蓋面及頸部劃刻卷草花卉紋,肩部飾以六個花卉云肩紋一周,腹部通景剔刻折枝花卉竹紋圖,其竹影挺秀,儀態瀟灑,花枝疏朗,橫欹有致,深具宋人小景畫之意趣。近足處飾以纏枝靈芝紋,刻工嫻熟,刀法流暢,氣脈連貫。整器形制敦實規矩,青釉厚腴溫潤,碧翠怡人,極得素雅勻凈之美,保存至善,至為少見!
此件龍泉青瓷刻花帶蓋梅瓶,無論從器型還是紋飾上看,都與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出品青花梅瓶如出一轍。以下擇選幾件故宮博物院藏青花帶蓋梅瓶與本品器型相對比。

本品(左一)與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時期青花帶蓋梅瓶(右一、二、三)器型對比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圖27、29、30)
由上圖可見,本品與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 青花折枝果紋梅瓶”、“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器型一致,應屬同一時期產品。而其上刻劃的折枝花卉竹紋圖也讓我們眼前一亮,這與首都博物館藏“明永樂 青花竹桃紋帶蓋梅瓶”以及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 青花竹桃紋梅瓶”所繪紋飾神肖酷似,進一步證實本品燒造年代應為明永樂時期。

本品(左)與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 青花竹桃紋梅瓶”(中)和首者博物館藏“明永樂 青花竹桃紋帶蓋梅瓶”(右)紋飾對比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圖28。《首都博物館藏瓷選》圖92。)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三件器物的紋飾幾乎出自同一藍本,葉片和花朵的數量、方位都一模一樣。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為了維護帝王的尊嚴,官窯生產的御用瓷器是不許仿制的,更不許把全部制瓷工藝毫無保留的傳播給民窯。本品既與官窯瓷器器型、紋飾如一母同胞,那它也理應屬于官窯御制,難道它也是景德鎮御窯廠所出?這念頭僅僅停留了一秒即被否定,因為從器物底足可以看出,胎色呈灰色,胎質細膩堅韌,是典型的龍泉窯特征, 更別提其瑩潤的釉色,猶如玉石般半透明的質感,刻劃花工藝,都是龍泉窯的裝飾手法。可是,我們常見的明代民間龍泉窯所燒造的日用青瓷普遍胎粗釉薄,最多上兩層釉,有些釉色單薄得能印出胎色,而且刻花大多草率隨意,且富于濃厚淳樸的民間文化氣息,器型也上多見高足碗、瓶、爐、壺等,樣式、形制、紋飾大都沿襲元代,與本品這般器形規整,釉色凝重沉穩,玉質感強,刻花工藝精湛,紋飾華貴富麗的特點大相徑庭。顯然,本品并非尋常的明代民間龍泉窯器皿。

本品(左)與故宮博物院藏“明 刻花帶蓋梅瓶”(中)和處州青瓷博物館藏“刻花梅瓶”(右)對比
(參閱:朱伯謙著《龍泉窯青瓷》圖245,藝術出版社1999年版。《發現:大明處州龍泉官窯》圖8,西泠印社,2005年出版。)
以下為《發現:大明處州龍泉官窯》刊載處州龍泉官窯殘器與本品做細部紋飾比較:
1、脛足部纏枝靈芝紋飾對比
2、蓋部及紋飾對比:



通過以上種種對比分析,我們終于揭開了本品的神秘面紗,這是一件典型的明早期處州龍泉官窯作品。梅瓶,古稱“經瓶”,從各種畫像數據及文獻記載可知,其多為裝酒之用,本品應是永樂時期由處州龍泉御窯廠進貢的內府酒器,其器形敦實規矩,厚胎厚釉,釉質淳厚潤澤,釉色蔥綠,無不彰顯出處州龍泉官窯制作的非凡造詣。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我們也找了處州龍泉官窯存在的典籍記載,據《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陶器條所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其中“饒、處等府”指的就是江西饒州府景德鎮和浙江處州府龍泉,文中將這兩處并提,可見這兩處均為朝廷燒造供器之地。又有《明憲宗實錄》卷一記載:“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官在役燒造磁器,詔書到日,除已燒完者照數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員即便回京,違者罪之。”即成化皇帝的即位詔書還指出朝廷派內官任督窯官“在役燒造磁器”,而且將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并提,兩者應處于同等地位,可見處州龍泉確有皇家自行建造的窯場,處州府設立龍泉官窯無疑。
此外,官窯是由官方營建、主持燒造瓷器的窯場,其產品專供宮廷使用,所用瓷土、釉料、工匠等自然是最好的,所燒器型、紋飾等也由官府“定奪樣制”。《大明會典》云:“明承元制,凡朝廷燒造瓷器,必由內府定奪樣制……”,所謂“樣制”,是指除了某類瓷器本身的器型、規格、釉色、紋飾要求純正規整,統一風格之外,還包括不同色地,不同品種之間瓷器的同一性。故處州龍泉官窯器與景德鎮洪武、永樂官窯器相比器型、大小、花紋各方面都表現出一致性,兩者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一點正好解釋了為什么本品與永樂時期景德鎮御窯廠所出青花桃竹紋梅瓶器型、紋飾幾乎一致的原因。
龍泉窯系規模龐大,產量豐富,然而處州龍泉官窯器卻少有發現,即使在明代貴族墓的隨葬品中也難于找到一件標準器,稀缺性極強。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伯謙先生在給《發現:大明處州龍泉官窯》一書的序言中說:“真要從青瓷本身的工藝角度看,那這些‘元末明初’的精品則可說代表了龍泉窯的一種‘巔峰’,而這些精品的存在與明龍泉為宮廷燒造‘供器’是聯系在一起的。”此言給予了處州龍泉官窯以極高的評價。正因為品質精良與明代景德鎮官窯比肩,而又較景德鎮官窯稀少,處州龍泉官窯在市場上的價值也居高不下。北京保利拍賣有限公司在2014年秋拍中一件“明永樂 處州龍泉官窯青釉暗刻碧桃翠竹梅瓶”以287.5萬元落槌成交。以下為市場流通的處州龍泉官窯梅瓶成交紀錄:

2、中: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1999春季拍賣會Lot0658 “明十五世紀 龍泉窯青釉雕竹梅紋梅瓶”成交價:24.6萬元
3、右: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秋季拍賣會Lot1129“ 明初 龍泉窯畫花牡丹紋梅瓶”成交價:40.9萬元
謎團已經解開,我們為首次親身接觸到如此稀有而珍貴的藝術品而感動著,也同樣期待今年秋拍它帶給我們的精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