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展時間:
2016年12月2日 (周五),09:00—21:00
2016年12月3日 (周六),09:00—21:00
拍賣時間:
2016年12月4日(周日),13:00—
地點:北京長富宮酒店一層芙蓉廳
沁色是指 玉器在環境中長期與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質相接觸, 自然產生的水或礦物質侵蝕玉體,使玉器部分或整體的顏色發生變化的現象。常見的沁色有水沁-白色,朱砂沁-紅色,土沁-土褐色和紅色,水銀沁-黑色,鐵沁-暗紅色,銅沁-綠色,此外還有血沁是紅色的。
從本次秋季拍賣的玉器中,遴選幾件舊玉的精品,沁色漂亮,與君共賞。








舊黃玉雕回首牛形擺件
寬10.3 cm高4cm
整體圓雕一牛,揚蹄蹬腿勾尾回首,渾身充滿張力,動感十足,似斗牛場上兩牛相博一瞬間的場景。前年佳士得拍賣猶太人收藏大家安思遠的藏品,其中一件圓雕外形極似此物,為一件玉熊,斷為漢物,拍價逾400萬港幣。該件玉雕經多年盤玩,通體包漿圓熟,頭角和蹄部均為咖啡色紅沁,其余體表為同色牛毛沁。
認為該器為斗牛是有充分依據的,牛腹部凸雕牛之陽具,而只有雄牛才會參與斗牛。玉雕中是極少見到。
舊玉雕天馬
高8cm長12.3cm
從出土器物看,我國開始使用馬應該是在商代。作為農業民族我國對馬的使用和看重并不比游牧民族差。無論王室貴胄還是民間百姓對馬都是極為重視的。大到天子出行儀仗(天子駕六)、諸侯征戰(騎兵)、貴族葬制(車馬坑)、還是民間農耕、運輸,馬都是不可或缺之物。至西漢時,漢武大帝當朝,甚至發生因馬而至國家交戰的事。并非是好戰,馬當時實在是太重要的戰略資源,相當于今之石油資源,是關乎國家民族存亡之事。
此玉馬臥姿,呈欲起之狀,似昂首嘶鳴,馬兩側雕有雙翅,長尾高高翹起,整體各部比例美觀協調,雕工線條剛中見柔,一派天朝氣象。漢時多有“天馬”之謂,此即實物也。甘肅出土有銅質“馬踏飛燕”,狀若飛龍在天,神姿現世,當時震驚國際文物界。現已用作我國旅游業標志,方家可作參考。
舊白玉紅沁韘
長5.4cm 寬3.8cm
白玉質地,器身局部有紅土色塊狀沁斑,體呈橢圓形,器身通體光素無紋,中心有一透孔,上方外側有一倒鉤狀小扳凸,頂端為尖狀,上打兩隊供系繩時使用的透孔。此器造型小巧,做工精湛,具有戰國時期的典型特征,為一件舊玉精品。

舊玉神人獸面紋玉琮
5.8cm×8.4cm×8.3cm
該琮為兩直面,一弧面構成,琮的三個直角刻有相同的良渚文化代表性符號神徽紋。有二式:巫(或王)戴羽冠騎于虎身,虎頭僅突出兩目,下有兩爪,既具象又抽象;二式,無人物及足爪,僅突出虎的兩目及口鼻。
玉琮是我國遠古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就良渚文化玉琮的外形看,有三式:四壁式;弧面式;長體多節式。四壁式數量最多,對我國各地早期文化輻射影響最大。北到陜西,西北到青海、甘肅,西到四川盆地,長江中游湖北東部,以及安徽和江蘇均發現良渚文化器物。弧面式外形特殊,兩直面,一弧面,數量少見(該琮即屬此類,根據其刀工判斷,應為該文化擴散至西北地區后的產品)。長體多節式,體長可達數十厘米,一個完整圖形為一節,可達數十節。上海博物館展有一件著名的多節良渚文化玉琮。
琮的功用多為祭天之器,中孔聯通天地,將天的意志達于巫,再由巫轉達族眾。該琮皮殼老舊,包漿厚實,傳世已久,中孔有對鉆臺痕,孔內外包漿老舊痕一致。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淵源之一,尚有許多待解之謎。將來必定有大放異彩之日。
舊玉大紅沁圓雕熊護龍擺件
高7.5cm寬5.5cm熊呈坐姿,張口吐舌,胸腹部為一龍。恰巧滿紅沁,可謂鬼斧神工。 白玉質,熊頭部有少量恰到好處的糖色。
背部從頭至尾滿披老紅土沁,色極悅目。
熊是漢代的常見紋飾,古籍載:“熊洞恒有神仙出”。戰漢時期中國文化進入了仙道崇拜時期(有學者稱之謂仙道文化時期)。東王公、西王母故事盛行一時,舉國上下都有成仙得道的思想(這在出土的壁畫、帛畫,各種文物中反映的十分充分)。正是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才有了秦始皇的徐福東渡(許多日本人自稱為徐福之后,稱徐福為帝)。有漢一代,有關熊的文物和故事和層出不窮。
舊玉水銀沁合巹杯
高10cm
青白玉質地,器身大部被水銀沁斑所覆蓋,其主體兩筒為腰鼓狀腰圓柱體,筒身的口沿,腰部與底足裝飾有弦紋圖案,兩筒之間圓雕一昂首挺胸,雙目圓睜的螭虎。此器造型精致,紋飾雕工精湛細致,應為漢代皇室貴族結婚時的專用器物。
舊玉蛙·牛合體鎮
長12.5cm高6.5cm
黃玉質,下為臥牛,牛背部負著一蛙。蛙背和牛腹均有白色沁斑。兩物周身為剔地陽紋,多為連體草葉紋飾。
此種牛蛙合體玉雕無論公私藏品均屬極為罕見之物,即便是青銅器亦未見同類器物。就其含義論,有學者謂應屬商代兩不同氏族或建立姻親或氏族聯合之意。
舊黃玉雙羊尊
高17 cm
黃玉質地,器身表面分布有朱砂紅色沁斑,圓口,長直頸,雙羊作昂首立姿平視狀,其角彎曲向前,粗眉大眼,肥腮闊口,身形肥壯,四肢粗短,偶蹄,器身通體雕刻獸面饕餮紋圖案。此器造型莊重,紋飾布局疏朗大方,線條流暢,剛柔相濟,筆道粗細如一,從其身上可以充分地看出殷商時期的祭祀禮儀的莊重性,極具研究與收藏價值。
舊玉雕螭龍紋龍柄杯
高14.2cm
白玉質,杯身滿布淺咖啡色沁透入杯身。杯底足內鏇挖為圓錐形。杯身陽雕六條螭龍,兩兩對應,翻騰穿行于勾云紋中。杯身中部琢出三道玄紋。杯柄部為一龍弓身構成。該杯整體造型獨特,沁色自然,線條優美,實為古代玉雕杰出的藝術創新。
舊玉彩沁透雕螭龍紋璧
直徑7.5cm 厚0.7cm
該壁徑不過7.5厘米,厚不過0.7厘米,初視不過爾爾,細細琢磨卻別有洞天。該壁為內外二環,主題紋飾為鏤空雕纏體龍,內環為八龍向內口銜小環;外環為八龍外向口銜大環(另一面雕工相同),兩面共雕32條銜環龍。此種纏龍圖案多見于楚地出土之器物,如湖北省博、荊州市博、湖南省博等地方博物館多有展出。各地公開展出的此類器物,質地有漆、木、青銅器、玉雕等,但如此尺寸,刻有數拾條龍共聚一壁的,實為首見。該器還有一絕,除包漿厚,雕工細外,壁的沁色甚佳。有深褐色、淺褐色、深肉紅色,觀之賞心悅目,美不勝收。
北京中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官網:http://www.getrealcolorado.com
微信:bjzpgj
微拍:bjzpgjwp
微博:http://weibo.com/bjzp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