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拍國際2017春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2017年6月2日-3日 9:00-21:00
預展地點:北京長富宮酒店一層芙蓉廳(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26號)
拍賣時間: 2017年06月04日
拍賣地點:北京長富宮酒店一層芙蓉廳(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26號)
雅昌藝術網預展http://auction.artron.net/ZPGJ-0127/
中國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時代經過上萬年的發展進步,至清朝達到頂峰,特別是乾隆期間,經濟文化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玉器的制作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乾隆時除了制作中國傳統玉器外,還引進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質藝術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痕都斯坦玉器其實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在清朝的宮廷中是非常名貴而特別的一種,精美絕倫。痕都斯坦本為清代對北印度的稱謂,《欽定皇輿西域圖志》載:“痕都斯坦,在巴達克山西南,愛烏罕東。國公治玉,以水磨成器最精,為內地弗逮,舊于葉爾羌貿易,乾隆二十五年頒書贈物,今通市如故”,又稱:“拔達克山西南行,有部曰愛烏罕,東南為痕都斯坦部,距蔥嶺外大國,又東為巴勒提。”而痕都斯坦玉器則泛稱宮中所藏中亞等地區的玉器。
Lot?1122
公元十七世紀??痕都斯坦玉嵌寶石掛件
青白玉玉質,玉質細密,質地溫澤,包漿老道。其器小物薄,造型規整,方圓適度。紋飾獨特,以纖細的金絲將花紋的輪廓勾出,鑲嵌以各種寶石,極其富貴華麗,與中原傳統人文意韻截然不同,給人以另類的美學享受。
長6.2cm
RMB:60,000-80,000
?
痕都斯坦玉器的裝飾很有當地文化特點,有些在器壁上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等各色寶石或玻璃;花紋裝飾多為植物花葉,以莨苕、西番蓮和鐵線蓮為主;用異色寶石嵌現動物眼睛等。除了這些裝飾手法,還采用水磨技術,胎體透薄,有“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
?
Lot?1123
公元十七世紀??痕都斯坦長方形玉配飾
白玉玉質,玉質光滑細膩,晶瑩通透,包漿自然。造型規整,作以長方形,邊緣棱角分明。通體飾以陰刻的花卉紋,雕刻技法嫻熟精湛,線條流暢,紋飾繁復精美,兩側對稱,是17世紀痕都斯坦玉中的精美佳品。
長6.5cm
RMB:60,000-80,000
拓片:
痕玉東傳始于清廷對新疆會、準兩部的征服。乾隆朝是“痕玉”進入宮中最多的時期。痕玉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格外喜愛,并賦詩幾十首,對痕玉的名稱、器型、裝飾、工藝給與高度評價,還在內務府設立了專門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蘇州的專諸坊也有仿制。這些"西番作"玉器并沒有亦步亦趨地復制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別致、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這些中西結合的玉器直接影響了中國玉器的制作風格,近現代玉器爐瓶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裝飾紋樣是西式的,猶如中西結合的民國家具,正說明了痕都斯坦玉的影響力。
Lot?1124
公元十七世紀? 痕都斯坦花卉紋白玉王冠飾
白玉玉質,玉質溫潤瑩潔,包漿自然。造型獨特,為上窄下寬的樹葉狀,以作王冠佩飾,形制精美,極為少見。雕刻技法精湛,正面浮雕花卉紋,花葉繁茂,活力顯現;背面陰刻花卉紋,花葉疏落有致,典雅優美,應為鑲嵌寶石和金絲,但因年代久遠,均已脫落遺失。其紋飾線條皆流暢柔美,婉轉自如,布局井然有序,密而不亂。此配飾乃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王冠上的佩飾,珍貴之寶,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長12.5cm
RMB:100,000-120,000
拓片:
說起痕都斯坦玉器,一般人都比較陌生,雖然它流入中國已有幾百年歷史。據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大內和私人收藏中,就存有為數眾多的痕都斯坦玉。令人奇怪和不解的是,我們找不到準確的痕都斯坦的地理位置。
?
Lot?1125
清乾隆??痕都斯坦碧玉薄胎二龍戲珠紋大碗
碧玉質地,撇口,平底,淺圈足,體型碩大,碗壁輕薄通透,碗內壁拋光整潔,外壁采用痕都斯坦工藝滿工剔雕五龍戲珠紋圖案,龍身彎曲,龍口怒張,龍身周圍被祥云和火焰所包裹。雙龍戲珠圖案以剔地陽紋技法在器表起之,即雕刻時先琢平底子,再淺浮雕紋飾,形成凹凸的視覺反差,增強其藝術表現效果,器物皆磨去琢痕,碾琢極細,乾隆皇帝曾詠詩"細如發毛理,渾無斧鑿痕",就是對其雕工的高度贊譽。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珠是龍的精華,是它們修煉的原神所在,所以人們在藝術表達中,通過兩條龍對玉珠的爭奪,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此碗工藝高超,應為造辦處所做,宮廷御用或賞賜王公貴族所用,等級極高。
直徑33cm
RMB:38,000-58,000
痕都斯坦玉器為何獨受乾隆皇帝推崇?一方面這和痕都斯坦玉器在清朝的宮廷中非常名貴有關,另一方面據說這與乾隆寵妃香妃有關。
乾隆三十年前后,對西北疆界用兵取得了輝煌成果,由和田、葉爾羌等地所進貢的玉器,便源源不斷地進入皇宮。據記載,當時十分寵幸香妃的乾隆,為了討得愛妃的歡心,使她安心皇宮,不戀故土,不惜花費大量財力,在皇宮中復原西域貴族生活情境,痕都斯坦玉器自然成為居室陳設的首要器物。
Lot?1126
?清乾隆??西番作饕餮紋薄胎瓶(一對)
?和田青白玉玉質,質地清和溫潤,拋光精到,包漿老道。此玉瓶形制獨特,侈口,鼓腹而下收,底作圈足,胎體極薄,可透光。其紋飾精美,腹部飾以饕餮紋,饕餮重眉,怒目圓睜,形象威猛。間以勾云紋,紋飾方正周折,下部飾以蕉葉紋,規整而對稱。雕刻技法精湛,紋飾線條細膩,婉轉自如,觀賞性極佳,實乃清代西番作之精品。
?高17.8cm
?RMB:45,000-60,000
進入皇宮的痕都斯坦玉器憑借獨特的藝術風格,濃厚的異域風情,很快贏得了乾隆的喜好,愛玉成癖的他對這種與中國傳統風格迥異的舶來品愛不釋手,倍加贊賞。
Lot?1127
清乾隆??西番作和田青白玉葉鈕香薰
青白玉玉質,質地細膩溫潤,晶瑩光亮。此香薰造型別致,器身與蓋部皆作連環,蓋呈倒碗狀,圓腹,底呈葉形四足,極為精美。雕刻技法精湛,紋飾線條流暢,婉轉自如,乃清代宮廷玉器中的西番精品之作,極具觀賞性。
高24cm
RMB:28,000-38,000
在乾隆一生800多首賞玉詩文中,關于痕都斯坦玉器的多達65首,可見他對痕玉情有獨鐘,詩中贊道:“西昆率產玉,良將出痕都”,“薄過刻片楮,輕喻舉毛鴻”,所謂“玉既瑩凈,器薄如紙,良材巧琢,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也。”
Lot?1128
清乾隆??和田白玉福壽薄胎瓶
和田白玉玉質,質地細膩溫潤,拋光精到,包漿老道。此玉瓶造型精美,整體呈流線形,蓋作倒碗狀,細頸,頸部兩側作鏤空狀耳,腹微鼓,底作圈足,胎體較薄,形態別致。紋飾精美,腹部雕刻福壽紋,寄寓“福壽平安”。雕刻技法精湛,紋飾線條流暢細膩,婉轉自如,實為清代玉雕瓶之佳作。
高17.5cm
RMB:5,000-8,000
據史料記載,從乾隆三十三年到嘉慶二十二年(1768—1817),近五十年間,各地向朝廷進貢了800件左右的痕都斯坦玉器。由于乾隆對痕都斯坦玉的喜愛,僅僅依靠地方進貢已經不能滿足皇帝對痕都斯坦玉的需要。為此,每年春秋兩季,清宮從新疆運送4000余公斤上等和田玉料,并在內務府和蘇州設立了專門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稱“西番作”),“西番作”玉器繼承了痕都斯坦玉器造型別致、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并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了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玉器。不過,因為痕都斯坦風格的玉器制作耗費玉料,使用時容易毀損,在乾隆晚期便停止了制作。
Lot?1129
清代和田青白玉痕都斯坦馬首刀柄
古代兵器制柄所用或金或木,以玉制者實為少見,且以馬首象征騎射,脖徑處彎曲適度,供人手持握,頭略低俯,不致揮舞時脫落也。此件刀柄由青玉琢作馬首形,形制精美。駿馬鬃毛順于背部,雕刻技法精湛,紋飾精美,兩側刻花紋,線條流暢。整體形態優美,假若刀身俱在,可想颯爽英姿之美。
長15.5cm
RMB:6,000-8,000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的這句話,無疑顯示出痕都斯坦玉雕在清代玉器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一般人認為痕都斯坦玉“器輕體薄,小巧玲瓏,質地透明,紋飾隱起”,與中國傳統玉器有著非常大的區別。這是感性而真實的體會。但實際上當時人們對痕都斯坦玉的制成,有許多高深莫測之謎。
Lot?1130
明??青白玉幻方
青白玉玉質,質地溫潤厚澤,包漿老道。幻方是伊斯蘭教徒的護身信念物,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正面陰刻阿拉伯文字,有方框四行十六格,每格填有一個阿拉伯數碼字,數字形體是十三世紀的阿拉文,隸定為現代通用的數碼字。它為四四縱橫圖,分作四行排列,縱欄、橫行和對角線,各四個數目,相加之和均相等。此幻方造型獨特,為如意云頭形,不同于其它中規中矩的方形,上部凸出兩小塊,鉆有一對稱孔,可用于佩戴,具有中國器物的造型,為中西文化交流之見證。且紋飾更為娟秀,陰刻的花卉紋環繞方框,流暢自如,繁復精美。目前幻方只在1969年上海市浦東陸家咀明代陸深墓葬群出土過一件,市面上少有,具有極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
長5.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