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jīng)醞釀,北京中拍國際大型珍品瓷器雜項專場即將在2007年的8月23日亮相北京亞洲大酒店。很多業(yè)界藏家朋友笑稱“千呼萬喚始出來”,對于大家的期盼和厚愛我們十分感激,同時也倍感壓力。躋身國內(nèi)優(yōu)秀拍賣企業(yè)之列,北京中拍國際依靠的是“勤奮務實”的工作態(tài)度和“細致周到”的服務。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項目,我們依然秉承著這樣的傳統(tǒng),雖然尚有很多不足,但勤能補拙,我們將傾盡所能回報各界藏家客戶,為構(gòu)建北京中拍的品牌繼續(xù)添磚加瓦。
隨著近年來青瓷藝術(shù)品的不斷升溫,日前香港佳士德一件件青瓷精品的頻頻高價拍出,有力的證明了我公司的一貫經(jīng)營主線即以青瓷系列作為我們的品牌特色的戰(zhàn)略決策的正確性和前瞻性.所以此次春拍我們著重推出了幾件青瓷精品,并打破常規(guī),以青瓷作為本場圖錄的封面,與眾青瓷愛好者共饗.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簋式爐 高15cm;口徑16.1cm;底徑14.4cm
龍泉窯創(chuàng)燒于兩晉,南宋為極盛時期,器物制作規(guī)整,器底修坯平滑,質(zhì)量有了顯著提高,成功地燒造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嬌艷的釉色,胎分黑白兩類,白胎占90%以上。除了燒造了許多新式器形外,仿古器形如仿古銅,古玉器形等大量燒造,形成一股風尚。
宋人仿古尚美,宋器美在古意盎然,此器形制較大,形制工整美觀,彰顯古典美意。口沿外撇,鼓腹,頸部裝飾兩條弦紋,兩邊各裝飾一龍耳,高深圈足,略向外張,在外沿形成一圓潤折耳,整體器形圓潤典雅,雙龍耳蒼勁有力,比例協(xié)調(diào)。通體施嬌艷的粉青釉,釉色肥厚瑩潤,具有青玉般的效果,器口一圈芒口,器足露胎,胎體加入含鐵的紫金土,故胎色白中帶灰,符合粉青釉瓷器的特征(參見《中國陶瓷》413頁),露胎處顯現(xiàn)濃艷的火石紅。綜上特征,故可認定此爐為典型南宋中后期的龍泉窯產(chǎn)品,是一件極為罕見難得的珍品。
這件東西特別是具有以下幾點珍貴之處:
一是其釉色和造型,釉色是最純正的粉青,造型是龍泉青瓷中最高檔的仿商周青銅器的器形,屬陳設用器;就憑這兩點就足已證明這件東西絕對是當年跟南宋官窯并行進宮的御用器。尤其是它的圈足,不是常見的那種平面直立的,而是極其罕見的折角狀,這就完全逼真于商周的青銅簋之圈足,然而瓷器做這種圈足的難度是極高的;再加上其雙龍耳,真可謂是顛峰之作!
二是其稀罕性,據(jù)權(quán)威資料顯示,類似器物國內(nèi)僅為3件,一件是四川遂寧市金魚村窖藏出土的,可惜已殘缺;第二件是浙江金輪集團花費285萬元人民幣從國外購回,作為鎮(zhèn)館至寶珍藏于其集團博物館;第三件就是我們這一件。且前兩件的圈足皆為常見的平面直立型。
三是其來源極為可靠。此爐的原先主人是蜚聲國際的古陶瓷泰斗、原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館長三上次男先生,是這位大師極為珍愛的至寶。1987年,我國陶瓷界的3位泰斗——故宮博物院的馮先銘先生(已故)、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朱伯謙先生和原上海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汪慶正先生(已故)帶領(lǐng)中國文物考察團去日本訪問、考察、交流。因朱伯謙先生與三上次男先生(已故)是多年的莫逆之交,三上次男先生多次到浙江考察青瓷窯址,朱老都不辭辛勞、不顧山高路峭親自陪同到各個窯址現(xiàn)場,所以三上次男先生為了感謝朱老的這份情誼,將這件自己視若拱璧的簋式爐慷慨相贈,使得在場的馮先銘和汪慶正二位先生是既羨慕又驚喜,拿在手中更是愛不釋手。時光匆匆已20年矣,如今三位先生皆已仙逝,而此件讓當代四大泰斗愛不釋手的簋式爐也已在朱老家中20年整,其珍貴程度已不容任何晚輩后學們質(zhì)疑其萬一。
參閱:朱伯謙先生主編《龍泉窯青瓷》P155第124號:《宋瓷精華-金魚村窯藏》P35第2號。
元景德鎮(zhèn)窯影青釉透雕人物建筑瓷枕

整體如一座宮殿,枕面花瓣形,中心劃刻“萬”字錦紋,四側(cè)堆塑人物故事。其面下出檐,四角有瓔珞下垂。枕底面豎置欄桿于各角。前面一組為“廣寒宮”神話故事。殿前門敞開,門側(cè)有鎖窗,檐下及門楣均有流蘇下垂,殿內(nèi)的圓月形龕中正坐嫦娥,頭戴鳳冠,身披長帶,一手持鏡,一手拿粉撲,作整容狀,左、右女侍兩人,拱手而立,前有蟾蜍和搗藥的玉兔。龕階下,左、右各有侍女一人,一抱團扇,一捧食盒。左面的一組為“拜北斗”故事,右面的一組為“童子拜觀音”,后面的一組共五人,似表現(xiàn)一件歷史故事。此枕塑工細致、各個場面堆塑的人物故事,變化多端,有對稱感,人物神態(tài)瀟灑,栩栩如生。胎質(zhì)細膩,釉呈月白色,光澤柔和淡雅,是元瓷中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對研究元代陶瓷造型藝術(shù)和宋、元雜劇藝術(shù)是一重要實物資料。平底,八邊形,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瑩潤,底露胎,胎微帶青灰色。為元瓷神品,極少傳世。目前全國范圍內(nèi)所能見到的僅有五件,分別藏于首都博物館,江西豐城博物館,安徽岳西文物組,山西大同博物館和四川省成都市文物總店,這僅為第六件,堪稱鬼斧神工之作,乃當之無愧的國寶級文物。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紙槌瓶


本公司征集到的這件五管瓶,較之全國各大博物館所藏的各式五管瓶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兼具了器形更為規(guī)整,工藝更為精美,施釉更為厚潤淡雅,品相更為完好四大優(yōu)勢。
器蓋刻菊瓣紋,以一結(jié)子石榴為鈕,蓋為菊花形,弇口。器身直口,圓形折肩,肩腹共圍以十道弦紋,肩部刻有菊瓣紋,肩上周緣均勻地立有五管,管徑作五棱,管口呈五齒,上腹用單線刻劃仰覆蓮瓣紋一組,下腹為三層覆蓮瓣,瓣上均填以篦紋。
胎色灰白,施純正淡雅的淡青釉,開細冰裂紋開片,渾身除蓋內(nèi),口沿,外底外均施釉,釉面包裹圈足。
此瓶器形十分周整,制作精巧,生氣洋溢,反映了北宋早期制瓷工匠高超的藝術(shù)成就。經(jīng)我國著名青瓷專家朱伯謙先生鑒定應為龍泉三名窯(大窯,金村,溪口)之一的金村窯于北宋前期生產(chǎn)的精品,是件不可多得的國寶文物,按國家文物定級標準,可定為一級文物。在2005年6月4日,中工美春拍中一件當代龍泉青瓷五管瓶就拍出了70萬的高價,何況北宋原物乎?
參閱,《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國家文物局主編,279頁,“宋龍泉窯蓮瓣紋五管瓶”。
《中國古陶瓷圖典》馮先銘主編138頁“宋龍泉窯青釉五管瓶”。
《龍泉窯青瓷》朱伯謙主編,52-62圖。
另外,像南宋官窯斂口洗,南宋龍泉窯粉青釉渣斗,南宋吉州窯玳瑁釉梅瓶等都是難得一件的珍品。
青瓷,富含的是文化,是韻味、是收藏這一項高雅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中拍國際拍賣公司將它作為我們的主打特色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所以我們這場春拍隆重推出的這一特色系列,希望能與眾位方家,舊交新友共饗這一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