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說明:
此燈青銅鑄造,工藝繁復(fù)。底座呈耳杯形,折疊式蓋,榫卯結(jié)構(gòu),器蓋淺浮雕瑞獸。不使用時候可以把器蓋合攏,防止燈油揮發(fā)。是此類工具走向先進的標(biāo)志。整體工藝精湛,使用方便,存世稀少。
在我國,燈作為照明的工具,實際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盤形物,就能實現(xiàn)最原始的功用。早期的燈,類似陶制的盛食器“豆”?!巴叨怪^之登(鐙)”,上盤下座,中間以柱相連,雖然形制比較簡單,卻奠定了中國油燈的造型基礎(chǔ)。漢代銅燈稱“鐙”或“錠”,《說文》:“錠,鐙也”。《集韻》則說:“無足曰鐙,有足曰錠”。從功能與使用的方式可分為:固定擺放的座燈、持握行走的行燈和懸掛空中的吊燈。從燈的燃料上則分為:燃油的油燈和燒燭的燭燈。漢代的行燈一般以青銅鑄造,存世數(shù)量不多,其樣式大同小異,多為直壁淺盤附三短足或圈足,接一扁平的把手,多呈葉形。從出土行燈銘文可以得知,漢代行燈的原名應(yīng)為拈燈,拈有拿、取之意,即其為手燈,用作持行照明,因而有把手,而無需高足。此燈器型稀少,構(gòu)造復(fù)雜,極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