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壽平《歲朝清供》
發布日期:2012-12-24
董壽平(1904-1997)原名董揆,當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山西洪洞人。出身詩書世家,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書畫,尤仰慕清初畫家惲壽平品德,遂改名壽平。其生于富貴之家,家學淵源深厚,了解環球多元文化交流大勢,時逢家國之變,慨然以振興中國繪畫為己任,出于對家族、民族文化的忠誠和對世界文化進步的關注,在繼承和發展中國書畫藝術方面作了漫長的、堅韌不拔的探索和創新。他講究畫品,認為文如其人,畫也如其人,其筆下的山水、古松、老梅、翠竹、幽蘭,無不反映出他深沉的內心與滄桑巨變的社會、自然的有機融合。
董壽平此幅《歲朝清供》作于1939年元旦,是其抗戰期間攜妻南遷赴川迎來的第一個歲首。當日董受邀于好友張采芹家中做客,在相談甚歡、興致高昂之際為慶賀新春伊始、萬物復蘇及答謝好友盛情款待而揮毫潑墨,留贈此作。故題款識:“己卯元旦守歲,采芹仁兄法家雅玩,洪洞董壽平寫于成都。”此畫橫32厘米,縱112厘米,畫面布局得宜,筆法雋逸灑脫,用墨濃淡相宜,雅妍相兼。雖似信筆揮灑,然真情流溢于筆端。左上角行書使轉靈活,大氣磅礴。右部一枝蒼勁古樸的梅樹枝葉繁茂,朱砂紅梅點綴其中,繁簡相宜,其沉著明麗的賦彩烘托出歲朝之際吉祥喜慶的熱烈氣氛。下部水墨蘭草,郁郁蔥蔥,紛披的蒲草夾雜于礫石之中與蒼勁的老梅自成一體又含蓄地贊譽了受贈者張采芹的高風亮節之氣。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天府之國成了戰爭中的“避難所”,天下之士,云合霧聚,四川成為全國文化名人薈萃的一方寶地。然此時社會黑暗動蕩,人心惶惶,戰爭使得民眾顛沛流離,生活苦不堪言。不少有志之士有感于此紛紛投入到支援抗戰、保家衛國的陣營之中,此間的藝術創作也多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董壽平于1938年5月與其妻劉延年輾轉來到四川,路途中飽嘗艱辛,親臨民間疾苦,感懷身受,對戰爭及入侵者深惡痛絕。此幅《歲朝清供》也蘊含著畫家內心對于新的一年辭舊迎新、早日平息戰火,人民幸福安康,否極泰來的希冀,其歡快明艷的色調也透露出畫家在逆境中對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此畫受贈者張采芹亦為當時的名流雅士,乃四川本地江津人,1925年畢業于上海美專,酷愛中國水墨藝術,以振興中華,弘揚民族藝術為己任。抗日戰爭時期大批內遷的淪陷區畫家來川后,生活相當拮據,張采芹四處奔走呼吁,為他們舉辦畫展,經濟上極力援助。想來董壽平初至四川,人生地疏之際也應受到過張采芹關照,因而心存感激。
董壽平技法全面,修養深厚,堪稱中國繪畫大師。他的畫風蒼勁古樸,清新典雅,繼承了中國畫技法的優良傳統,并有所創新。他的畫筆墨活潑,出于天籟,以造化為主,從寫生入手,富以高度的藝術概括,既求形似,也重神似,更重表現對象的精神。此幅《歲朝清供》無論從筆墨、技法及意境上看應為其藝術修為的有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