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 釉下三彩風云際會橄欖瓶
發布日期:2012-12-24
中拍國際“元明清瓷器珍品及古董珍玩拍賣會”拍品:清康熙 釉下三彩風云際會橄欖瓶
康熙一朝瓷業精進,上承朱明諸窯菁華,下啟雍乾御瓷之先聲,是為中國陶瓷史上官民窯業全面輝煌的時期,其間發明創新甚多,特別康熙十九年之后有清一代官窯重新恢復,在能工巧匠的諸多努力之下,窯業技術高超,許多曠世名品遂應運而生。釉下三彩則是當中著名的一例。釉下三彩為彼時創燒的釉下彩瓷新品種,集青花、釉里紅、豆青三種色彩于一身,其畫面色彩對比鮮明,立體感強烈,視覺效果獨特,脫胎于青花釉里紅,但品格則在其上。燒制工藝復雜,首先是在素胚上將所需的紋飾以薄意雕刻手法雕出,再以鈷料、銅紅、氧化鐵描繪各自的圖案,覆施白釉入窯高溫燒造而成。青花以鈷為著色劑,釉里紅以銅為著色劑,豆青則以鐵為著色劑,由于三種彩料對發色的溫度及還原氣氛要求不同,其成功燒制極其不易。正因為基于工藝的繁復與難度,清代康熙釉下三彩瓷燒造量極為有限,傳世品更是少見。
本品則為當中品格最高的一例。造型挺拔優美,線條起伏自然,恰當好處,為康雍二朝御瓷最尊貴的式樣之一,存世異常珍稀。器身裝飾紋飾為釉里三彩“風云際會圖”。圖中蒼龍騰云駕霧雙目怒視,依古松而出,遒軀蟠曲,雄渾樸拙,氣勢凌人,江岸之上,猛虎昂首仰視,兇猛之態躍然眼前,兩雄際會,叱咤風云。本品遵循釉下三彩之制法,將龍虎二雄、古松、流云、山石諸景皆以薄意剔刻手法勾勒出來,刀法精湛,刻工瀟灑。蒼龍、猛虎主要以釉里紅裝飾,青花點綴其中,古松枝干繪以釉里紅,松針則以青花繪就,彼此搭配巧妙相宜,釉里紅呈色深沉渾厚,青花妍麗明亮,山石、地景運以豆青敷設,與前二者相互輝映,使得色彩豐富多變,視覺效果華美,映襯之下倍覺釉質粉嫩怡人,氣息淡雅雋永。
縱觀康熙現存釉下三彩器皿,本品以造型罕少和款書精美兩大特色而著稱。與本品造型最為相近的一例為首都博物館藏品【釉里三彩鹿鶴同春圖橄欖瓶】,是目前所知除本品以外的第二件釉下三彩橄欖尊,其主體紋飾為鹿鶴同春圖,布局風格與本品一致,見《首都博物館藏瓷選》圖138。康熙釉下三彩器皿存世數量相比于其他青花、五彩品種而言則極為罕少,而當中書寫康熙六字年號款者更是寥寥可數,目前所知數例分別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釉里三彩山水筆筒】,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頁13,圖7,上海博物館藏品【釉里三彩海水云龍紋觀音尊】、【釉里三彩山石花蝶圖筆筒】,見《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頁126、圖86,頁128、圖87。但比較以上數例之寫款,書寫頗為隨意,甚至稍見潦草之感,而本品的寫款則最為工致標準,運筆遒勁,結構端莊,遠在前三者之上,是為佳器。
康熙一朝,特別平定三藩之亂以后,文風大興,康熙皇帝曾開辟博學鴻儒科,廣取天下有才之士,此風尚于瓷器上的反應則是大量寓意與科舉、仕途相關題材的出現。本品亦然,所裝飾“風云際會圖”正是寄寓有才之士遇到機會得以施展的期望。風云,比喻難得的機會;際會,遇合。《周易·乾·文言》:“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萬物睹。”漢·王充《論衡·偶會》:“良輔超拔于際會。”清人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中寫道:“蓋圣上既奉天運承了大統,天下閨中自應廣育英才,以為輔弼,亦如古之八元、八愷,風云際會。”風云際會圖在古代工藝品裝飾中多見流行于明末清初時期,彼時不少犀角、竹雕作品皆有實例,康熙以后則不常見。
清末寂園叟《陶雅》云:“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熙為最”。歷來康熙之瓷被收藏之士所鐘愛,縱觀全球各大博物館,所收藏之中國瓷器以康熙瓷器所占比例為最大。因康熙瓷器品種多樣,制作精美,繪畫超然,氣勢雄渾,最能代表中國瓷器文化之魅力。康熙帝少年登基,文功武略,皆有大成,國內安定,四海臣服,首創清朝一代盛世。康熙瓷器之獨特魅力,與國家政治穩定、經濟高度繁榮分不開。本品為康熙朝釉下三彩之卓越之代表,胎釉精良,品相完美,以獨特的題材、美好的寓意、尊貴的造型、端莊的款式而獨步有清一代,堪稱曠世奇珍!

參考圖: 康熙【釉里三彩鹿鶴同春圖橄欖瓶】,高22.3厘米
首都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