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 痕都斯坦懸膽瓶
高18.5cm
估價:RMB20,00-30,000
此玉瓶玉色為白中泛青之色,呈蠟狀光澤,玉料特征接近或類似和田玉及青海昆侖玉,但屬于典型的痕都斯坦玉料。痕都斯坦玉料多是白中泛青或泛黃,透光觀看,玉中花絮多,多糯性,有蠟質感。但與青海昆侖玉、新疆玉、俄玉成分相同,若經檢測都是“透閃石”玉。此瓶與臺北故宮所藏蒙兀兒帝國作做的墨瓶筆室(編號為“故玉3231號”)(參照圖一)玉料完全一致,此玉瓶脛部雕蓮瓣紋,臺北故宮的墨瓶筆室在蓋部和肩部雕刻蓮瓣紋,兩件蓮瓣紋飾完全一致(參照圖二)。說明此件玉瓶與臺北故宮的那件進貢給乾隆皇帝的“墨瓶筆室”是同一時期的蒙兀兒帝國的玉雕精品。
此件玉瓶器體挺拔,尖錐形蓋,與臺北故宮所藏的鄂圖曼帝國時間的葉紋燭臺(編號為“故玉2857”)(參照圖三、四)的長柱類似。說明當地對尖錐形造型比較喜愛。并且,現在此種造型廣泛用于當地的香水瓶造型。根據造型具有延續性的理論,我們有理由相信,此件瓶為當時盛放香料之物。其胎體薄透,器壁厚度僅在毫米之間,尤其是瓶鈕亦能掏空,雖鈕與蓋體為拼接而成,但嚴絲合縫,猶如天成,不仔細觀看,無從發現,驚嘆當時工藝之精細和高超。瓶整體厚薄均勻,此種薄璧之掏琢絕非現代工藝所能成就,如用現代工具,高速旋轉產生的沖擊力亦使胎壁崩壞,當是運用傳統工具細細碾磨而成。器表壓地突起莨苕紋和蓮瓣紋,花紋流暢,疏朗有致,帶有明顯中亞紋飾風格。莨苕紋與臺北故宮所藏的蒙兀兒帝國所做的花口葉式雙柄盤(編號為“故玉3234號”)(參照圖五、六、七)的莨苕紋一致。此瓶紋飾壓地后再進行薄璧掏膛,拋光打磨,無不凝聚了古人的心血和精力,能流傳至今保存完好,殊為不易。
在清代“痕都斯坦”即指中印度地區,包括今克什米爾、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受伊斯蘭化的蒙古貴族好玉習慣的影響,在16世紀左右,該地區開始出現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格的玉器,并在十八世紀中葉傳入中國,深得乾隆贊譽,被通稱為“痕都斯坦玉”。其造型充滿濃郁的西域風格,采用獨特的水磨雕琢,在加工技術上達到了薄如蟬翼的水平,有“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目前我們所見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有兩種,一種為當年輸入,另一種系清代宮廷工匠仿制,俗稱“西番作”,這也逐漸成為清代玉器主要類型之一。此件懸膽瓶從玉質、工藝、紋飾、做工無不顯示出其時代與產地特征,無論玉質還是琢工都顯示該器應是痕度斯坦本地作品,而非清代宮廷仿制的“西番作”,是近年拍賣市場中罕見的痕度斯坦玉器精品。
參照圖一:臺北故宮藏蒙兀帝國墨瓶筆墨
參照圖二:臺北故宮藏蒙兀帝國墨瓶墨瓶筆室肩部蓮瓣紋拓片
參照圖三:臺北故宮所藏鄂圖曼帝國葉紋燭臺
參照圖四:臺北故宮所藏鄂圖曼帝國葉紋燭臺及拓片
參照圖五:臺北故宮所藏蒙兀兒帝國花口葉式雙柄盤
參照圖六:臺北故宮所藏蒙兀兒帝國花口葉式雙柄盤盤底莨苕紋
參照圖七:臺北故宮所藏蒙兀兒帝國花口葉式雙柄盤盤底莨苕紋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