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翁方綱”端石插屏(正面)
通高74 cm
清 “翁方綱”端石插屏(背面)
款識:乾隆乙未春日,方綱。
作者:翁方綱
端石,產于廣東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的端溪一帶。該石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巖,地質年代為距今四億年的泥盆紀。質地堅實,細密溫潤,有青灰、深灰、紫藍、紫等色。石上天然生成的花紋豐富多采,形成多種石品,如: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石眼、冰紋、金銀線、天青、金星點、石眼等。端石多為制硯之材,成硯稱端硯或端溪硯,具有發墨不損毫、呵氣可研墨的特點。此插屏以端石為材,選料考究,耗材大氣。
插屏正面以高浮雕技法形成紋飾,一幅“鶴鹿同春圖”躍然其上。畫面上蒼松挺拔虬勁,宛若游龍,樹冠疊起,枝葉繁茂;樹梢邊一輪明月穿梭于祥云之中,明月巧取端石之“眼”,渾然天成,極富動感;月下一只仙鶴回首佇立于嶙峋的山石之上,口銜靈芝,顧目生盼;一只勻稱秀美的梅花鹿與鶴遙相對望,昂首抬腿正欲前行。畫面構圖嚴整,疏朗有致,動物神態刻畫細膩,栩栩如生。“鶴鹿同春圖”是清代常見的祝壽類吉祥紋樣,鶴為仙禽,鹿為瑞獸,意在頌揚春滿乾坤,萬物滋潤的美好情景。插屏正面落款:“乾隆乙未春日,方綱”。乾隆乙未應為1775年,可見此端石插屏應為1775年春雕成。
端石插屏背面以描金彩繪技法細筆精畫一幅青綠山水,畫中群巒疊翠,流水潺潺,小橋宮舍精致規整;全部景物均以金色描邊,筆道精勁,再填以紅、黃、藍、綠諸色,絢爛多姿;整體構圖飽滿,遠近景物綽落有致;顏色、線條、布局皆極富功力,墨、色、金三者結合巧妙,色彩絢麗而不落俗格,充分體現清中盛世富麗華美的裝飾風格。
翁方綱(1733~1818), 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論詩創“肌理說”,著有《粵東金石略》、《蘇米齋蘭亭考》、《復初齋詩文集》等。
中拍國際2012年春拍將于5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5層會議廳舉行,歡迎蒞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