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早在7000—8000年前,中國各地普遍存在的玉文化已經發展成為廣泛的玉文明,中華文明史被忽略了近2000年。
據考古成果提供的實證器物顯示,中國早期的各地玉文化存在的大體時期為:興隆洼文化、查海玉器距今約8000—7500年,紅山文化約7000—5500年,凌家灘、石家河玉器約6000—5000年,崧澤玉器約6000年,齊家玉器、良渚玉器約6000—5000年。由此可以看出,青銅文明到來之前,中華大地上的玉文化是普遍而非?霰鶼窒蟆Lㄍ灞澳銜幕淙恍緯繕醞恚嘞允咎ㄍ宓厙臀夜蟛糠值厙謊彩竅繞誚肓擻裎幕錐? 這些玉文化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文化交流,比如:從獸面紋的共同使用情況看,良渚文化與紅山文化間有明顯交流與借鑒;齊家文化中普遍出現的鷹、神人與紅山文化玉器中的鸮、太陽神等玉器及良渚文化也有著密切聯系;成都金沙文化玉器中擁有諸多良渚文化和齊家文化的遺風;而之后的夏商文化也顯然吸收了齊家文化的精髓。
這充分說明,在夏商之前,當時中國各地普遍存在的玉文化已經發展成為廣泛的玉文明,它早在7000—8000年前已經發軔,在6500年前已經達到相對的高度。也就是說,中華文明史被忽略了近2000年。這也說明,自玉文明開始,中華文明就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在域內各個文化形態的不斷相互借鑒與模仿中發展變化,由多元聚合而成。
從目前諸多考古發掘發現的大量玉器的特征看,各地早期文化時期遺存下來的玉器呈現出許多共同的特征,比如,玉器是被專門加工使用的;玉器的加工制作具有系統化、標準化特征;玉器制作中的審美具有了對加工對象進行高度抽象并表達的水平;玉器在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組織功能高于裝飾功能;社會已有明確分工,能滿足專門的玉器加工所需耗費的大量人工、物力;玉器的加工技術已經非常先進;社會對玉器有專門的和特殊的需求。這些特征綜合起來告知我們,當時以玉為核心的共同社會文化已形成,并且社會已進入了具有相當高度的文明社會狀態。
除了日常生產和生活所用的陶器、石器在這一時期被大量生產并使用外,在此期社會形態下,社會還有目的且有效地組織大量人力和物力用于專門的系列玉器制作。很顯然,這些遠古先民流傳下來的玉器中的大部分并不是作為裝飾品,而是先民們專門制作的精神文化產品。
玉器所載有的信息能夠證明一個文明時代的存在。首先,古玉的系統存在證明了當時社會的工藝具有了相對的高度,具有比石器加工更為發達或者說是先進的加工工藝。此期玉器是被專門加工的精神文化產品,說明當時的社會除了滿足生存的生產活動外,已在專門進行普遍而獨立的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共同的社會生活理念和文化價值取向已為眾人認可,人們已經由某種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組織和社區生活。
另外,專門和普遍進行玉器加工,證明當時社會已經存在專門的社會分工和社會組織,能夠有效組織管理分工。紅山、良渚等玉器造型紋飾也表明當時人們的審美意識以及藝術修養水平已達到相當水平。
而這一時期玉文化的發展成果,其后被中華文化廣泛吸收并傳播。
魯智勇,北京中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大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后
邢軍濤,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碩士研究生
按照雅斯貝爾的定義,“文明”需要具備以下幾個主要特征:文字,金屬冶煉術(青銅,鐵),城市國家(城邦),宗教禮儀。盡管人們對這一判斷標準頗有異議,但它還是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因為在人類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諸種文明,基本上都具備以上特征。
而中華文明除了上述特征外,還有一個其他任何文明都不具備的特征,那就是玉文明。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玉文明以連綿不絕的姿態發展延續了近萬年的時間,并且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化現象。
近年來,眾多中華古玉被系統且大量地發現,比如東北地區的興隆洼玉器、紅山玉器,東部的凌家灘玉器、良渚玉器,南方的石家河玉器,西部的齊家文化玉器等等。這些都有力地證明,在進入青銅文明時代之前,中華大地上自北向南、自東到西的廣大地域范圍內,曾普遍地存在過一個發達的玉文明時期。
在西方考古學中,并不重視玉文明,在他們看來,玉器不足以說明某種文明的發達程度。原因很簡單,西方歷史上沒有發達的玉文明,自然沒有普遍存在又可供研究的玉器。而我們不能因為其他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中不曾出現,或者即使出現卻沒有形成普遍性、系統性的發展,而忽略中華玉文明的存在。
可以說,國內考古學、歷史學的方法體系,都是從西方輸入的觀念,在考古學和歷史學上所說的“文化”和“文明”概念有著嚴格的區別(雖然這兩個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混用)。在考古學領域,“文化(culture)”是一個屬于石器時代范疇的概念,用來專指石器時代(特別是新石器時代),包括金石并用時代的原始部落人類遺跡,而“文明(civilization)”是屬于青銅時代范疇的概念,專指人類進入青銅時代以后的國家階段。
在此種標準體系的影響下,在中華文明史上,中國的早期玉文明被諸如齊家文化、紅山文化、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孤零的文化分類割裂開來,使世人不能了解它的全貌,認識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