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擱,亦稱秘閣,為書寫時枕臂之具。我國古代的書寫格式,是自右向左,為了防止手臂沾墨,文人們發明了一種枕臂的工具,這種工具就是我們常說的臂擱,使用臂擱進行書寫,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污染衣袖外,還會使腕部感覺舒適,特別是抄寫小字體的時候,因此,臂擱也被稱為腕枕,手枕。臂擱還有一個相當大氣的名字,即秘閣,究其來源,耐人尋味。“秘閣”本來是古代的國家圖書檔案機構。我國很早以前就建立了中央藏書體制,但紙張發明以前,國家所藏的書籍都是一些刻寫有文字的竹簡,后來這種藏在秘閣中的竹簡被代稱為“秘閣”。 牽引附會,明代文人沿用 “秘閣”一名來稱呼臂擱。
作為文房用具的臂擱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明清時期,文人墨客追求風雅,好以各種珍奇文具布置書房,文房用品的制作由是達到了鼎盛時期,各種文房用具一應俱全。臂擱集實用價值與欣賞價值于一身,其上多采用淺刻平雕,刻制一些書畫佳景或銘言詩文,具有濃郁的書卷氣,在文人的書案上經常可以見到。臂擱多以竹、木、牙、玉及陶瓷等制成,其中以竹制為多,一般用去節后的竹筒,將其分劈成三塊,然后在凸起的竹面上進行鐫刻,文字或圖案通常是座右銘、詩畫以及贈言等等,雅氣十足,意境高遠。
明清兩代的竹刻工藝發展極盛,清代竹刻臂擱更是流行,而且不僅僅限于宮廷,民間亦有大量器物流傳。該“翁方綱”款修篁詩文臂擱為毛竹質地,長條形,表面修制光滑,刻工精細。正面刻繪修篁石鳥紋,修竹清秀挺拔,枝葉繁茂,怪石形制奇異,嶙峋而立,樹枝則枯澀古拙, 雜以蘭花野草,兩只悠閑飛鳥覓食其旁,共同構筑了幽雅恬適的意韻。左上角配刻相應詩句:“修篁一曲奏堇風,年少為友三侄作于吳下”,印:“舅”;正面右下角刻印章:“萬壽祺篆刻金石”,表明該圖的作者和臂擱的主人為萬壽祺。萬壽祺字年少,一字介若,江蘇徐州人,是清代赫赫有名的畫家,善畫山水、仕女人物。又博學多才,擅工詩文,精于書法篆刻。他的畫畫風清新淡雅,用筆松靈,境界清曠,超俗不凡。
背面分別以行書和隸書篆刻記文,其一為:“彭城萬年少先生清高絕俗,遁世無悶,書畫琴棋,靡不精妙,篆刻深入古人,雖吉光片羽,彌足珍貴。秬香二兄好古篤學,勁節虛懷,其視若拱璧,而什襲藏之也。北平翁方綱。”印:“翁方綱”;其一為:“萬年少先生壽祺為勝國遺逸,博覽群書,精工百藝,歷數星占,無不通曉,所著隰西集氣均深沉,議論馳騁,于梨洲炎武外獨樹一幟,畫師與可,書法魯公,皆有特立不拔之氣。此枕寥寥數筆,尤出塵俗,令人對之肅然起敬。秬香二兄屬。晉齋趙魏。”印:“晉齋”、“趙魏”。筆法遒勁有力,線條簡潔流暢。此二文當為萬壽祺的朋友翁方綱、趙魏對他的贊譽之詞。
翁方綱和趙魏都是清代詩人、著名書畫家。翁方綱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齊名,世人并稱四人為“翁劉成鐵”。他精于考據、金石、書法之學,尤善篆刻。在他的竹雕設計和制作中,經常以筆法運用于刀法之中,其所制作的筆筒、香筒、臂擱,佛像等,大多精妙絕倫,意蘊深遠。趙魏一生研究,以金石學為最知名,兼精篆、隸。此竹石詩文臂擱集萬壽祺詩畫、翁方綱篆刻和趙魏書法于一體,為萬壽祺喜用之文房珍玩,也是三位文人雅士高潔友情的見證,流傳至今,雅致依然更平添幾分歲月遺痕,實為收藏賞玩之佳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