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拍:玉器皿專題賞析
發布日期:2016-05-15

清乾隆 白玉夔龍紋雙虎銜環瓶 高24 cm
款識:“乾隆年制”款
說明:清高宗乾隆認為,古典器物樸素、精純、高雅、有意涵,他的這種古典主義情懷,是繼承了宋、明以來,文人好古的傳統思想。所謂“先王之盛德在于禮樂;文士之精神存于翰墨;玩禮樂之器可以進德,玩墨跡舊刻可以精藝,居今之世,可與古人相見”,這種好古的觀念,也就帶動了模仿古器物的趨勢。乾隆仿古玉的主要摹本是商周青銅器、春秋戰國及漢代的玉佩飾。仿青銅作品的藍本取自《宣和博古圖》、《西清古鑒》、《寧壽鑒古》、《考古圖》等圖譜。乾隆帝為了使工匠充分領會其要求,便采取將內府收藏的上述圖錄交付玉工為仿制藍本所用。這些以古彝器為藍本而制作的玉器,大多數僅僅是傳摹形紋,并不是全部復制。乾隆時期的玉匠在仿古玉器中根據玉料的形制,靈活改變了舊有的組合關系,或是加進了一些新創的素材,故有“師古而不泥古”的風氣。在仿古玉的紋飾方面,獸面紋、夔紋是最常用的古典紋飾,然而早期完整且具有意義的結構,此時已完全解體,成為純粹裝飾用的圖案。乾隆帝之所以選擇青銅器這類家國重器進行模仿,除了追慕淳樸古風、修養德行的原因外,他或許還有些對自我功業的陶醉。因為,這些古器物象征著圣王的時代,如今在其統治的年代里重現,并且是以三代至漢所無法獲取的大塊新疆和闐玉料制作,使得玉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精美瑩潤之作比比皆是。<br>此玉瓶即為乾隆時期宮廷陳設用具之典范,整器以上等和田白玉雕就,用料碩大卻毫無綹裂瑕疵,實為難得,非皇家制玉而不可為。器為敞口,束頸,斂腹,圈足,兩側出雙虎耳,頸部為蕉葉紋,腹部仿青銅尊器之獸面紋飾。通觀此瓶,不但料大,且玉質潔白溫潤,凝若濃脂,刀工細膩流暢,造型古樸厚重,琢刻規整,展現了乾隆一朝宮廷制玉的風范。

參考圖:紐約邦瀚斯“美國2016春季拍賣會”Lot8064:乾隆青玉仿古雙耳活環瓶 成交價10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64.46萬元。

清雍正 和田白玉籽料雕龍戲珠紋丹藥壺(純金蓋鑲珊瑚) 高8.2 cm
說明:白玉制,器呈扁瓶狀,瓶腹部高浮雕云龍戲珠圖案,金制穹隆寶蓋,珊瑚蓋鈕,長圓圈形足。整體雕磨細膩圓潤,造型典雅古樸。此器以云龍戲珠為主要題材,龍須發長髯,龍角后仰,曲身蜿蜒,繞壺一周,吻前方一枚寶珠隱于云紋之中,好似明月。龍首與寶珠上下呼應,不規整中又見對稱,構思較為獨特。雍正帝迷戀煉丹術,宮中多有玉瓷等材質的丹藥壺,此丹藥壺即為此時的精品之作。
清雍正 白玉百寶嵌鑲金畫琺瑯觀音瓶(一對) 高13.9 cm
說明:此白玉觀音瓶體態典雅,制作規整,直口,長頸,溜肩,鼓腹下收,圈足外撇,線條靈動優美,玉質溫潤,膩如瓊脂。口沿及圈足鑲金,其上畫一圈心型琺瑯圖案。瓶身采用嵌百寶裝飾工藝,以青金石嵌假山,碧玉嵌桃葉,螺鈿嵌祥云,白瑪瑙嵌桃枝,南紅瑪瑙嵌壽桃,黑瑪瑙嵌蝙蝠,刻畫出一幅山石嶙峋、桃枝蜿蜒、果實繁茂、蝙蝠縈繞其間的祥瑞景色。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長壽,此為明清常見的祝頌圖案,白玉為底,襯托百寶嵌圖案,色彩分明,艷麗奪目,逼真細致,更增其富麗,使原本即高雅華貴的白玉觀音瓶增添了絢美色彩,將玉瓶的端莊秀美與寶石的富麗輝煌巧妙的融于一體,氣息尊貴雍容,雕琢精湛別致,堪稱雍正宮廷同類器之翹楚。
清乾隆 和田玉淺刻描金松梅詩文筆筒 12.8×9.4×9.6cm
說明:和田白玉質,由整塊和田白玉掏膛而成,用料之大氣,極為少見。器呈圓角矩形,倭角規矩,掏膛勻凈,四足微微外撇,琢成花瓣形。筆筒一面陰刻梅花及唐代詩人劉元載妻《早梅》詩句:“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憑仗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闌干。”另一面陰刻松樹及唐代詩人杜荀鶴《小松》詩文:“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另兩側分別以篆書及隸書淺刻詩文,極為雅致,是一件集詩、書、畫于一體的文房美器。1757年,乾隆平定回部叛亂,收復新疆,使得玉路開放,大量和田玉料源源不斷運送京城。乾隆帝愛玉成癡,宮廷玉作極盡所能雕琢美玉供皇帝賞玩,此期玉器花樣繁多,技藝精湛,將中國玉雕藝術發展至巔峰。以玉做文房用器并不鮮見,玉臂擱、玉洗、玉筆山等,兼具實用與賞玩雙重功能。筆筒由于器形較大,對原料要求很高,故不多見,能擁有者也是非富即貴。
清乾隆 白玉雕饕餮紋觥 高13cm
說明:觥為青銅酒器,盛行于商周時期。《說文》解:“觥,兕牛角,可以飲者”。清朝宮廷玉作中,仿古是一種重要題材。清朝宮廷造辦處遵照皇帝的旨意琢制了很多此類仿古器物,特別是立體器物,如玉爐、玉瓶、玉壺、玉觚等室內陳設用品,更是大量采用了古代青銅器的造型。觥是此時仿古玉的一個重要器形,《乾隆御制詩文集》中,就有十五首贊美玉觥的詩篇,可見乾隆帝本人對它的追愛程度。清代乾隆朝仿古之風盛行,乾隆皇帝自幼接受漢族傳統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并真心地熱愛古代文化,具有濃厚的慕古之情。由于青銅禮器是理想的禮樂制度的集中體現,是古典美學的凝聚,故而成功地仿制這類器物,未嘗不是乾隆重現圣王時代的一種自矜,同時也是對他心目中宮廷工藝典范的一種探索。
此玉觥為和田玉雕就,玉質通透,均勻無暇,寶光蘊澤,溫潤細致。器形及紋飾皆仿商周之際青銅器,古樸華美,蘊含裝飾趣味。玉觥略呈長方形,寬流,整器采用圓雕、透雕、浮雕等技法,完整地展示出奇特的造型和優美的紋飾。器身飾對稱饕餮紋,器耳飾夔龍紋。流暢優美,畫面寧靜自然。整器隨形而動、獨運匠心,敦厚沉穩,古風濃郁,是清代宮廷仿古作品中的精彩之作。
清乾隆 和田白玉龍鳳瓶 高18 cm
說明:用一塊大的和闐籽料圓雕而成,玉質致密潤澤。瓶扁體,置于鳳身之上。小盤口,弧束頸,豐肩,直腹,圈足。上置覆盞式蓋,圓環鈕。瓶頸部鏤空飾夔龍紋雙耳,瓶身高浮雕、透雕技法飾一條升龍。材料碩大,雕鏤精工,龍鳳呈祥,寓意美好。誠陳設之佳器也。
清 和田白玉雕夔龍紋瓶 13×6.5×2.5cm
說明;方瓶以整料和闐白玉雕成,仿古式風格,器分蓋與瓶兩部分。蓋作覆斗貌,平頂。方瓶束頸,頸部飾蕉葉紋,瓶口與蓋口外壁各飾一匝方雷紋。頸部以下折肩長腹,腹部收斂,下承高束腰外撇四方圈足。頸部附雙龍耳,并有雙銜環,瓶外壁以壓地隱起技法滿飾夔龍紋,龍紋神秘規矩,氣韻典雅,具典型乾隆仿古風格。
清 和田白玉鳳紋雙聯瓶 高12.5長10 cm
清乾隆 銀鎏金嵌寶石龍紋雙耳銜環白玉瓶 高23 cm
款識:“乾隆年制”款
說明:新疆優質白玉雕刻而成,立體圓雕,深膛,雙耳銜環,長方形口、足,闊腹。頸部雕刻夔龍紋,腹部為雙龍紋,雙龍回首,繞腹一周。從玉質、雕工及造型看,此器為典型的乾隆時期仿古玉器。玉器是繼陶瓷瓶類后的新品種,質地和紋飾的雕琢要比陶瓷難得多,在工藝價值上更顯其珍貴。玉瓶因用費料費工、在清宮玉雕中占有重要地位,多用于陳設或插花。從此件玉瓶上可見一斑,平口鑲銀鎏金花卉,并鑲嵌寶石和施以琺瑯,底部鑲有銀鎏金底座,即可增加美感,又可保護玉瓶圈足不被磕傷。底部有“乾隆年制“款識,非常典型的表現出乾隆時期的精工細作,雍容華貴的時代風格。
參考圖:清玉獸面紋瓶《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P146